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阅读“三问”

阅读“三问”

原创 汤勇 汤勇晓语

2024年08月10日 09:56 四川

前不久,在厦门参加担当者行动二十周年系列活动“第三届阅读教育交流会”,在以“未来视野下的儿童教育”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环节,由心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伍松主持,干国祥、张同庆和我三人同台论道阅读。就伍松老师关于阅读的“三问”,我谈了我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一、为什么“阅读”最接近“教育”?

伍老师说阅读最接近教育、最贴近教育,我认为阅读,它不仅最接近教育、最贴近教育,而且阅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更好的教育。

过去从事区域教育管理,我经常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一个区域教育生态的改变。这个支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阅读。

我们的课堂,老师讲孩子们听,老师教孩子们学,不管怎么生成有效课堂,追求理想课堂,打造高效课堂,不管老师怎样把课堂还给孩子,怎样由教师的身份蜕变为教练的身份,怎样由教师的退步成就孩子的进步,怎样由教师的无为成就孩子的有为,都或多或少有传授、灌输、强加的成分,都避免不了孩子的被动学习。

而孩子们的阅读,我认为它是一种自发、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因为孩子们拿起书籍,身心投入其中,在那个地方静静地阅读,在书的海洋当中遨游,在书的世界里相遇伟大的人物、美好的事物、真实的自己,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这完全是一种自我、自愿、自动的学习,没有传授,没有灌输,也没有强制,更没有强迫,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多么好的教育,多么好的自我教育。

所以我有一个判断,那就是孩子们其他任何习惯都可以没有,唯一不能没有的是阅读习惯。孩子们有了好的阅读习惯,考试分数再低,低不到哪个地方去。大家想想,一部分孩子在那个地方死记死背,拼命刷题,另一部分孩子却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知识面很广,应付那个纸质考试又算什么?按照朱永新老师的观点,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那是上帝对他额外的奖赏;孩子们有了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其他行为习惯再差,也差不到哪个地方去。

那么作为教师呢,我也有这些判断,教师的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最好的成长,是最曼妙的修行,是最生动的备课。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他的课堂再无效,无效不到哪个地方去;他的师德师风再坏,也坏不到哪个地方去。

同时,我认为阅读对于家长是最好的陪伴。或许陪孩子游戏是陪伴,陪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看蓝天白云,听潺潺流水,感受小鸟呓语,也是一种陪伴,而实际上阅读却是一种比这些陪伴还更好的陪伴。

剧场效应下的教育内卷,让不少家长卷入不尽焦虑的漩涡,有的斥巨资抢学区房,有的不择手段为孩子择校、择师、择班,还有的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哪怕掏空腰包,甚至砸锅卖铁,都要把孩子送进补习班,而我以为,陪孩子阅读,让孩子有一个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便是最廉价的学区房,最便宜的择校、择师、择班,最不花钱而且最管用的补习。

为什么说是最管用的补习,因为在补习班里差不多是刷题,反复刷题有可能长点“分”,但却会刷掉孩子的想象力,刷掉孩子的创新精神,刷掉孩子的创造品质,更为重要的,现在通过刷题提分,已不适应新的高考了,刷题长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新高考重在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读书或者少读书,而只刷题的学生,很难应对这种改革中的高考。从这两年高考的情况来看,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而孩子的自主阅读,持续阅读,除了能够涵养孩子的人文情怀,丰盈他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外,更能开启孩子的思维,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适应新高考的一些最关键的方面。

所以说,我觉得阅读不仅仅最接近教育,最贴近教育,而且是教育,是更好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二、“阅读”这件事到底能不能“教”?

至于阅读需不需要“教”,我认为不光是对孩子不需要“教”,对于老师读书同样不需要“教”。

过去我在阆中推进读书活动、书香校园建设,开始发文件要求老师,要读多少本书、写多少读书笔记,到时候要检查读书笔记,还要评比,最后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有的老师一年不读一本书,读书感悟却写的深深刻刻的,那是从网上下载的,读书笔记写的工工整整的,却要么是儿子抄的,要么是媳妇誊的,自己压根儿就没有动过笔,最后在评比中还获奖。其结果他是骗子,我是傻子,他把我骗了,我还表扬他。

读书永远是他自己的事,是快乐的事,是不需要“教”的事,更是不需要发文件、搞检查、强迫要求的事。

阅读不需要“教”,那么怎样让师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爱上阅读呢?

一是阅读需要示范。最好的管理莫过于浸润,最好的教育莫过于示范。一个区域有一个喜欢读书的教育局局长,一所学校有一个喜欢读书的校长,一个班级有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一个家庭有一个喜欢读书的爸爸妈妈,这就是最好的示范。有了示范,就有了不令而行,不要求而为,不“教”而读。

二是阅读需要活动引领。我们的读书演讲、读书征文、读书沙龙、读书手抄报比赛、读书人物评比……这些读书活动便是对阅读有效的引领。

三是阅读需要营建一种“场”去带动。物理有磁场、有重力场,“场”它本身就是一种能量、一种氛围。

在家庭,可以营造出一种家庭的阅读氛围,一盏台灯、一张书桌、一个书柜,有条件的还可以弄一个书房,不少家里都设有健身房、化妆房、娱乐房,就是没有书房,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而且尽可能在茶几、在床头、在家里视线常常所及的地方搁置一些书,让书随时可以被看见、被阅读;在班级,可以营造出一种班级的阅读氛围,建班级图书角,办班级阅读手抄报、搞班级阅读节;在校园更应该建设书香校园,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怎样营造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书在校园里面漂流起来,让书与师生随时相遇,让书成为校园里最廉价的资源,以解决师生读书“最后一米”的问题。

这些年在全国各地行走,不少学校包括很多城市的学校,按照我的“消灭图书室”“宁肯让书被孩子们翻烂,不能在图书室里放烂;宁肯让书被孩子们拿走,不能让书在图书室里睡大觉”的理念,在我的指导下,都没有图书室了,都通过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各个地方建开放式书架、书柜、书橱,把书放到了楼道、墙壁、食堂、寝室,让师生在茶余饭后、空余闲暇,能够随时随地拿起书来阅读。

人们有一种从众的心态,喜欢读书的孩子在那里读着书,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便会跑上去凑凑热闹,翻一翻,嗅一嗅,闻一闻,慢慢地也就涵养了一种阅读习惯。

除了这种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墙报、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阵地,宣传阅读,倡导阅读,也可以在校园张帖一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拉一些诸如“阅读让教育更美好”“用阅读改变教育,以阅读照亮人生”等标语,这些都是一种“场”的营建。

我觉得,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就能达到一种阅读不“教”而“教”的效果。所以真正的阅读它不是“教”出来的,是示范出来的,是引领出来的,是带动出来的。

三、未来的阅读教育下,老师和孩子会是什么样子?

朱永新老师有一本书叫《未来学校》,我有一本书叫《为未来而教而学》, 即将推出的我的新书叫《教育的本来与未来》。

面向未来这个话题值得思考与考量。未来已来,未来不是遥不可及,未来就是现在,就是此时此刻,就是你我。

时代的潮流,未来的学习、教学与教育的根本变革,对未来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未来,走向未来的教师,绝不是书本知识的“搬运工”,也绝不是混碗饭吃的“教书匠”,而要成为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读懂学生、研发课程、塑造品格、陶冶情感、联结世界的“大先生”,这就要求面向未来、走向未来的教师一定是读者,一定是领读者,一定是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读书人。

而面向未来,走向未来的孩子,一定是喜欢读书的孩子。我以为,仅靠刷题,我们的孩子是走不向未来的,我们的教育更走不向未来。

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为什么恢复高考制度之后,这么多文科状元、理科状元没有一个成为世界精英、成为领军人才?因为教育的一味应试,一切都是冲着分数,一切都是为了分数而教,为了分数而学,这其中所穷尽的手段,就是刷题,因而很多孩子上大学,读名校,都是“刷”出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

一个民族,如果只有刷题,这个民族是有问题的,是走不远的、也是走向不了未来的。

过去孩子考上大学,在大学里面耍朋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听一些大学教授讲,现在一些孩子在大学里面耍朋友的激情都没有了。激情到哪里去了,我以为差不多被刷题刷掉了。

如果再这样继续刷下去,不读书,我们的孩子能够走向未来吗?我们的教育能够走向未来吗?我们的民族能够走向未来吗?

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从刷题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多阅读,不断的阅读,坚持不懈的阅读,应该成为教育变革的着力点。

读书让教育更美好,大家都拿起书来阅读吧!让一所所学校有一个喜欢阅读的校长带领一群喜欢阅读的老师陪着孩子们一起阅读,成为教育一道道曼妙的风景吧!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