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机械学院:一线光化火炬,桃李满天
说到“红荔大道11号”,相信每个机械工程专业的学子都不会陌生。
这里曾经是河南机械学院旧校址,如今已成为牧野区市民喜爱的万达广场。
河南机电学院是新乡人对“河南机电学院”、“河南机电学院”的简称。这也是今天的河南工学院的前身。
时过境迁,时过境迁,看得见的飞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记忆中的飞机却依然飘浮在一代人的心中!
大专院校中的小清华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科院工程师的关怀下,河南机电学院诞生了。
当时,几位中科院工程师创办了新乡电控设备厂。 1975年5月,设备厂负责人李凤楼同志(后任学校第一任校长)向新乡市委请示,希望以新乡电控设备厂为基础,创办一所职工大学工厂,并获得批准。
1975年7月19日,新乡重工业局工人大学成立。次日,首次揭牌仪式在平原路小学举行,揭开了河南机电学院成立的第一页。
当时,学员几乎全部来自新乡市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教师以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为主。学校坚持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技术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在车间参与生产和新产品开发,自然地将教学、生产和产品研发紧密结合起来。
工学结合的模式为新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曾被誉为“专科院校中的小清华”。
1975年底,全校师生参加新乡市重点项目“490Q汽车发动机制造生产线竞赛”,设计制造各类专用机床72台套,图纸2898张。李凤楼及其学生设计开发的产品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学校也被评为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重工时期师生共同开发的一些产品已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至今,它们仍在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工程中发挥着作用。
短短几年时间,学校为新乡培养了351名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些经过生产实践锻炼的重工业毕业生已逐渐成长为工业企业的骨干力量。新乡重工局所属26家企业中,96%的厂长是重工大学毕业生。
20世纪80年代,新飞集团厂长、技术部、质检部等6个部门负责人全部是重工业毕业生。可以说,新飞集团的辉煌是重工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1984年8月25日,学校升格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十年厂校一体办学实践,把学校的根牢牢扎在了“工学一体”的土壤里。
党委书记张松、校长李新科带领全校教职工二次创业。随后几年,学校获得国家投资1080万元,新增土地58亩,新建教学办公楼1万多平方米,学生宿舍及家庭楼1万多平方米。学校专业还新增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程等6个专业。
几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100多名大学毕业生。目前,这些学生大部分已成为河南机电行业的技术骨干。
1992年,学校更名为河南机电学院,成为河南省第一所主要为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省属高等院校。
1996年,学校与机电行业34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成立了全省高校中第一个校企联合董事会。二十年来,会员单位已发展到209家。理事会在专业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2016年3月22日,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河南工程学院。
同年5月,河南工学院正式挂牌,学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再次记住机器
时光飞逝,岁月永不停歇。
当承载他们青春的学校消失时,
过去的记忆没有根据,
那些已经到来的人,不迷茫甚至知道自己的命运已不再年轻,
我们只能沿着母校的点点印记,去追忆、追寻、抒发我们的情怀!
郑峰:男孩1 22年前
郑峰现任河南工程学院车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22年前的夏天,他还是一个懵懂的十七岁少年。他被“高等机电学院”的名字和“新飞冰箱的广告语”所吸引,来自家乡南阳的一个小县城。
在他的印象中,刚进入机械学院校园的时候,他没有因为学校5:1的男女生比例而后悔,也没有因为学校设施相对简陋而后悔,也没有因为课程繁重而抱怨。
相反,学校对郑峰焊接技术与装备专业的重视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2000年,郑峰所在的电气工程系是机械学院最早成立的三个系之一。该系的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是学校向教育部申报的四个试点专业之一,因此学校几乎动用了所有的财力为这些专业配备了最好的软硬件设施。他们甚至花重金聘请美国外教,亲自教授学生英语课程。至今,郑峰还记得两位外教的音译名字:凯文和金娜。
这也让对英语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无比羡慕,所以每当外教开课的时候,总有其他专业的学生慕名而来。座位不够,大家就站在教室后面听课。
另外,当年集集学院校园里标准的真草足球场,让很多热爱足球的青少年感到兴奋不已?用郑峰的话说,当他和朋友一起踢球时满头大汗时,他感到特别自豪。即使不踢球的时候,他也会忍不住想踩在上面。
操场和餐厅是校园里兵家必争之地的两个兵家必争之地。餐厅就像一座被围困的城市。这是一个让现在的学生又爱又恨的地方,也是毕业生难以回去时充满怀念的长叹。
当了三年班长的郑峰也不例外。带着对运动的热情,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对美食充满热情。
在他的记忆中,学校的二层餐厅没有以前上菜时握手的阿姨,没有食物中偶尔出现的“高蛋白”,也没有拥挤的抢饭。在这里,更多的时候是假期前、考试后、生日时宿舍或同学举办的聚餐,或者偶尔想改善一下伙食时,兴高采烈地点几份炒菜……
2003年毕业临近,郑峰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综合素质,有幸能够继续留在学校工作。工作19年,郑峰从一名与学生同吃同住的实习老师,到如今的车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并用自己的青春反哺了更多的学生。
2013年,郑峰组织了一次专业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后来,学校由专科升级为本科时,他号召大家为母校捐赠一块校石。上面写着:天道酬勤,被2003级焊接技术与设备专业录取。毕业。
这大概是师兄师姐给师弟师妹最简单、最衷心的嘱托了。
张凯风:24年的故事2
张凯峰现任河南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从1998年第一次来到机器学习学院到毕业留校,他已经在学校度过了24个年头。
张老师回忆,高考后填写申请表时,他翻阅招生简章,看到机械学院的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是试点专业之一,非常激动。
于是,接到通知后,我背起行囊,满怀抱负,骑着绿皮车,从家乡驻马店泌阳一路来到了新乡机电学院。
成为学校第一届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学生。
在机械学院学习的三年里,给张凯峰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对学生既严格又充满爱心的陪伴。严是指老师对学生学业要求高,慈是指像父亲、母亲一样的关怀。
当时机械学院的学生大多出身普通。他们来自小村庄或不起眼的城镇。他们的身后是工作的母亲或下岗的父亲,以及一排排尚未成年的兄弟姐妹。虽然他们的大学在大学金字塔中并不显眼,但对于有机会入学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是村里第一批大学生,也是孤村里最亮的光芒和希望。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张凯峰的班主任马老师才对学生格外关照。冬至的时候,我出钱请学生们一起包肉饺子。下雪的冬天,我会把学生们的被子、床单、棉袄等大件物品整齐地抱回家,自己清洗、烘干。打扫完后,会归还给学生,学校书记、校长会亲自进入班级与学生聊天,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参加班级联欢会……
手中握着一把尺子,眼中闪烁着光芒。这大概是计算机学院时代教师最真实的写照。
于是当时间来到2001年,张凯峰毕业那年,当他准备带着母亲做的厚被子到新疆一家大型国企上班时,得知自己可以继续留在学校工作。那一刻,张凯峰没有任何犹豫,放弃了至少是计算机学院老师两倍的工资,决定留在母校。
在机械学院工作的21年里,张凯峰成为了学生生活中的“摆渡人”,让孩子们在最躁动、最叛逆的岁月里披上铠甲,安全度过每一个困难。
风靡千里,我最喜欢的机器是三
学校领导和老师宽严的育人理念,使江江江江学院高就业率的美誉传遍了新乡乃至全国。这得益于学校坚持在校企合作中发展办学理念。
紧扣行业企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
1997年,学校根据电缆行业的发展现状,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在教育部专业目录外设立了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
2005年,根据新乡市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发展需要,设立电池制造技术方向的应用化学技术专业;
2016年申请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河南省最早设立的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的专业之一.
进入新世纪,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合编教材、讲义300余种。其中,与新飞电气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家电产品模具工艺与制造》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学校较早实施产学合作办学“2+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学校和企业两种育人环境中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该模式已被教育部作为范例在全国推广,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2005年,该教改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进入新世纪,我们还探索并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已与汉威电子、中兴通讯、宇通汽车等35家省内外知名企业签订订单班培训协议。
与企业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专家151人来校工作;学校12个教学系中,7名系主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进修,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目前,学校拥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师488人,占比71.87%;双师型教师315人,占46.39%。
此外,每学年聘请百余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
正是有了这样的关怀,交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就业奇迹。
进入新世纪之初,当部分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徘徊在70%至80%之间时,1999年至2004年,河南机械学院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339人增加到2004年的2293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从68.7%提高到99.65%,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靓丽风景。
作为唯一的高校级全国就业先进单位,学校在2004年9月的全国就业再就业表彰大会上受到国务院的隆重表彰。
截至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16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未来广阔,未来漫长
从2010年开始,红荔大道机械学院校区的部分专业开始逐步迁至现在的平原路校区。随后河南机械学院老校区慢慢从新乡消失。
同样消失在无数计算机系学生心中的还有枯燥或热闹的课堂、幽默或严厉的老师、失去联系或偶尔闲聊的同学、亲手精心培育的花花草草、脑海里不绝于耳的书声。耳朵.
老鸡转、西木村、天台街……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一号教学楼课桌上偷偷写下的答案,去打印店找期末考试资料,在宿舍楼下的超市买50毛钱的香烟,后街餐馆聚会的快乐,住宿在学校对面的网吧熬夜了……
作为十四班的毕业生,我在老校区生活了一年多,搬到了新校区。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时,我想起了学校里的澡堂。三块钱就可以洗一个单间。到达新校区后,要按照时间刷卡。算算时间,已经有8年了。
老机电学院门前有一条小路。路的北侧是低层房屋。这里有餐馆、理发店,还有东北张医生开的诊所。我当时在那家诊所工作,隔壁的理发店每天都营业。播放的都是王杰的歌曲。唉,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我住在澡堂旁边的红色小楼里,一转眼已经十几年了。现在想起来,我感慨万千。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三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故事,就像那个时代的电视剧里演的一样。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原大地,全体人民奋发图强。此时,机械学院生机勃勃,为河南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培养人才。它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也在时代的发展中完成了一段耀眼的转型之旅。
从新乡重工局工人大学,到河南机电学院,再到今天的河南工学院,学校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用户评论
回到你身边
河南机械学院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历史感,一线光化火炬真是让人敬佩,桃李满天更是美誉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婉笙歌
一直对河南机械学院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的光化火炬,能了解更多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情的过失
桃李满天,这形容太贴切了,河南机械学院的教育成果真是一流!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一线光化火炬,河南机械学院的标志,希望有机会能亲眼见证。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入骨相思
河南机械学院,桃李满天,希望自己的母校也能如此辉煌!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炙年
看了标题,感觉河南机械学院的教育质量一定很高,很想了解更多细节。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所谓
一线光化火炬,桃李满天,河南机械学院的学生们真幸福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泡泡龙
河南机械学院,这个名字太霸气了,光化火炬更是学校的灵魂。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玻璃渣子
桃李满天,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母校,希望河南机械学院继续保持这种教育氛围。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年何念
河南机械学院:一线光化火炬,桃李满天,这名字太有诗意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傾城゛
河南机械学院的光化火炬,是我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候就梦想能成为其中的一员。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相知相惜
一线光化火炬,桃李满天,河南机械学院的教育理念真的很棒!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走过海棠暮
河南机械学院,桃李满天,这是学校的光荣,也是学生的骄傲。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留の笑颜
河南机械学院的光化火炬,是我心中永恒的信仰,希望母校越来越好。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深至命
桃李满天,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那些辛勤付出的老师们,河南机械学院真的很了不起!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悲哀
河南机械学院,一线光化火炬,桃李满天,这样的学校让我心生敬意。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河南机械学院,桃李满天,这所学校的教育成果真的很让人欣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巷°
一线光化火炬,桃李满天,河南机械学院的教育精神值得我们传承。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开丶若相惜
河南机械学院:一线光化火炬,桃李满天,这样的学校让人向往不已!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