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幼小衔接的创新,幼小衔接体系

幼小衔接是通过创造良好条件,做好一系列工作,实现儿童从幼儿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过程。

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儿联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幼联系在实际推广中还存在知行协同不足、课程建设滞后、机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从2013年开始组建研究团队,从构建区域性幼托课程体系、完善区域性年级衔接机制等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改善了幼托教育生态。

外部系统协作:优化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行为

幼儿联结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家长、教育管理者等,树立孩子健康的成长导向联结观,实现知行协同是保证幼儿联结质量的前提条件。

首先,通过研究者进入幼儿园、小学发挥“导师”效应,优化幼教共识。

一是对联系内涵的再认识。 幼幼关系是幼儿期和小学校儿童全面可持续的关系,要从“让儿童做准备”过渡到“为儿童做准备”,从幼儿园准备过渡到小学和家庭共同准备。

帮助幼儿参与小学事务、生活、自我探索是幼儿交往的基本教育价值。

二是联系外延的再扩充。 从横向上讲,它不仅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注教师的专业持续、学校的环境持续和家长的合作持续。 纵观全局,不仅是孩子刚进入小学,而且一直持续到大部分孩子获得了必要的学习质量和社会情感能力。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联系相关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并对学校(幼儿园)进行联系工作评估反馈,是推进区域联系工作的关键。

其次,通过共同参与发挥“局内人”效应,形成幼教合力。

一是开展幼儿园与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市内3所获得“省级示范学校”称号的小学及相应幼儿园教师的课堂行为调查,发现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课堂目标设置、内容安排、活动组织和评价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差异的产生与两个年级的课堂生态关系密切,我们不妨正视这一差异

二是组织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的多边交流活动。 通过每月组织两次大班和一年级教师互相听课参观,每月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日,共同讨论,发现了实际儿童、幼儿园和小学各自的学习特点。

每年大班、小学一年级教师和家长写“六月孩子”“九月孩子”主题叙事,开始展示“我上小学了”儿童绘画(音视频),供联络期教师和家长评价分析。

三、加强教师和家长专项技能培训。 提供了解和执行幼师联系课程、构建幼师联系期、评估儿童入学水平、评估联系作业等专业培训,引导小学教师参观幼儿园,引导幼儿园教师安排课堂和活动区域,小学教师设计和指导游戏的能力,家长和教师评估儿童发展需求

内系统增效:构建适合儿童的少儿联系课程体系

幼儿园、小学之间的课程差异是影响联系体验的最重要因素,为了保证联系质量,需要课堂教学这一内部系统的增效作用。

我们把课程建设作为推进区域幼年系的重中之重,开展了“三方合作多维融合”幼年系课程建设。

2013年,慈溪实验幼儿园率先推出幼儿园“备战课程”,总目标是“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情感、能力和知识准备”。

课程内容强调“规则意识和自理能力,特别是时间管理能力、卫生习惯、听说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培养,设置专门的集体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社区活动和辅助活动进行。

2016年,我们开始了以“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和学习方式,对学习感兴趣,与同学相处愉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质量”为目标的小学“接待课程”的开发研究。

课程内容聚焦一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自我意识、自立能力、规则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专注力、交际能力”,采取“主题融合、异科平行”的方式,实现与国家课程的融合。

特别是坚持幼儿园“在生活中、在玩耍中学习”,加强生活与学科的双向联系,围绕主题,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东西中选取学习素材,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他们的生活经验。

例如,开学第二周专注于“认识新环境”,通过前后左右的同学了解介绍,介绍自己教室和教学楼的具体位置,完成数学“位置”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语文识字部分内容的学习; 体育、音乐教师通过对运动场的认识、律动训练“排队早静”、演唱活动“好朋友”等,巩固对“位置”和同伴新环境的认识。

在开发实施幼儿园“准备课程”和小学“接待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同时开发了以“增强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智慧,消除联系错误观念,改善联系工作生态”为目标的家长支持课程。 这包括“明确父母的法律责任”“理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孩子的入学评估”“指导”

经过反复实践修改,到2019年,我市幼教路线图已经非常清晰。 课程的理念是“设置通道,填补断层,确保儿童体验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也就是说,聚焦幼儿园向小学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六大断层,幼儿园、小学、家庭共同参与,为儿童做好准备。

整个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目标集约化——帮助儿童构建完整、准确的小学生活认知图式; 帮助家长建立完整、准确的入学儿童认知图式。

内容精准化——聚焦学习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打破组织整合——学科和领域界限,采取以儿童中心、需求为导向的整合式课程组织取向。

实施活动化——以游戏化综合活动为主。

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内容、方式多元化。

主体多维化——包括幼儿园、小学、家长等实施主体和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学习质量等内容主体实现多样化。

中系统支持:探索文化上适宜的幼托政策机制

对接工作要推进,对接课堂要落地,需要区域内教育文化和生态支持,也需要政策机制保障。 我们将及时梳理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并将其固化为相关机制(规范)和政策。

一是建立市域性“幼教中心”,建立幼教互助机制,定期举办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参与的研讨会,将幼教特殊教育纳入教师培训项目。

完成区域合作课程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后,通过教研部门进行课程推广实施和评估。

在发布《慈溪市小学新生教育指南》的基础上,发布《慈溪市幼小衔接期儿童发展评价方案》 《慈溪市幼小衔接工作评价方案》,规定教科文组织、监督科合作每年进行一次评估,对幼儿园、小学、教师开展幼教联系没有评估反馈的现状

在《深化小学教学评价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我们鼓励一年级学生减少笔试内容和时间,增加情境性面试和描述性评价,鼓励学校开展全学科结合的游园式评价,减少学生和家长的考试恐惧,进一步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二是完善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幼儿联结的教育对话机制。

建立幼托贯通的家长学校,由镇社区学院和属地小学、幼儿园共同管理,“幼托”成为必修内容,家长参与学习获得相应学分,纳入学分银行管理。

组建两个少儿志愿服务小组,利用“智慧云课程”平台开设少儿点播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期推送少儿内容。

目前,学龄前儿童家长参加幼教联络专项活动已成为常态。

三是幼结合各类载体资源建设,帮助政策机制落实。

我们开发了适合个性化学习的幼儿联系系列微课,积累了50多种、1000多种、2000多种三阶段分化关系的游戏课堂活动资料,形成了完整的幼儿联系主题活动方案、辅助活动方案,并在全市推广。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 )。

《中国教育报》 2020年08月23日第2版

作者:胡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