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要“崩溃”了,面对新版教材,实在是有点无力吐槽了
最近一段时间不是开学了吗,然后,家长们也帮孩子们领到了教材,而且,今年的教材,都是新版教材。本来,教材改版,感觉是一件好事。
然而,当家长们,学生们,甚至老师们,打开教材以后,却感觉整个天都要“塌了”,怎么回事呢?原来,这还得从新版教材的设计来说其中的具体原因。
首先,咱们先来看一个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例子。去年的时候,很多地区用的教材,都还是2016年审核的教材,比如2016年审核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教材。
今年,用人教版教材的地区,领导的教材是2024年审核的最新版教材。现在,咱们就来举个小学一年级人教版最新版的语文教材的例子。有个家长在最新版的教材中,发现了一个问题。
原来,在2016年审核的旧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中,第15页,语文园地那里,有一首诗,全诗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这是旧版这首诗的全诗。
然而,当家长领取到新版,2024版人教版语文一年级教材以后,也是15页,也是语文园地,同样的位置,也是同样的诗中,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差异。
那就是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16版是“飞入水中都不见。”但在24版中,却变成了“飞入芦花都不见。”所以,到底是“水中”,还是“芦花。”
哪一个是正确的呢,难道就没有一个标准吗?如果这个时候,有两个小孩去给老师背这首诗,一个二年级用的16版教材,一个一年级用的24版教材。
那背到最后一句时,到底应该算“水中”正确,还是“芦花”正确呢?这个时候,孩子要是问起老师的话,老师该怎么“辩解”呢,真的有点伤脑筋啊。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以前我们上学时学过的一些东西,现在好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杜牧的《山行》一诗中,有一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最后那个斜,到底读xie还是读xia啊。再比如,还是同一首诗,《山行》中,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白云生处有人家”,另一个版本是“白云深处有人家。”
所以到底是“生”还是“升”呢,再比如以前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也让人越来越搞不明白了。这是新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再来看看英语教材中,出现的问题。以前我们小时候,学英语都是初一才学。
现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了。其实,小学三年级学英语,也能接受,毕竟英语学的越早越好,但是,今年,大家拿到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本后,却要崩溃了。
原来,以前的小学三年级的英语教材,起码都还是一些简单的句子,简单的单词,大多数的孩子,学习起来,还是能跟得上的。但是现在,英语教材变了。
现在小学三年级的英语教材,几乎全部成了句子,这给人的感觉,都有点像五六年级的英语课本了。这让很多家长看到以后,顿时觉得一个头两个大。这升级的也太难了吧。
对此,有家长吐槽道,这哪儿是淘汰孩子啊,这分明是淘汰家长啊。而在看了新版英语教材以后,有家长担心道,她家孩子是农村的,汉语拼音都还学的不太熟练。
现在又开始学英语了,而且还是这种几乎都是句子的英语,她不敢想象,孩子到时在学英语时,得多崩溃。他们是普通农村家庭,比不了大城市的孩子们啊。
但是,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不仅家长崩溃,现在连一线老师也崩溃了。有一个小学英语老师说,她和家长感同身受,一周两节的英语课,难度加大的课本。
然后还要面对没有基础的孩子,这让她很崩溃,教了十多年的书,第一次感觉自己不会教书了。是啊,一周只安排两节英语课,课时不够不说,现在连教材也变难了。
课少,教材难,这让没基础的孩子们怎么学啊。不过,当我看到另外一个网友的评论后,我却感觉更加绝望了。原来,她说,在改版以前,他们区教育部门曾请过一个副主编做过教材方面的答疑解惑。
对于家长们提出的教材改版后的种种问题,那个专家以北京学生为例子。大致意思就是他们默认现在的孩子,都是从小就接触到英语基础知识了。天,一整个震惊我了。
咱们穷乡避壤的,怎么能和人家大城市的孩子比啊。不过,另一个家长的评论,也让我觉得挺有道理。有个网友说,有一年,上海复旦附中一行人去他们学校交流。
结果,那些专家把他们老师上的展示课批评的一无是处,感觉他们老师不会上课似的。于是就自告奋勇给他们学生上了一节课。结果很尴尬,全程没有孩子互动回答问题。
对此,网友的观点认为,这些教授,能被评上教授,能力自然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上课,孩子们不互动呢,原因就在他们没考虑城乡差异,没考虑孩子们的基础啊。
说到点子上去了。俗话说,因材施教,但也要因地制宜。乡里孩子和城里孩子,教育基础不同,肯定没办法用城里那一套来教乡里的孩子啊。还得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行啊。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