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丨教育部张卓玉:新课标即将出台,有这四大核心内容
我们走访了很多地方,对新高考、新课标、新课程进行了调查,发现真正的执行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教育部正在稳步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根据新课标修订,2022年小学初中教材全部使用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材应该是历史时期的新话题。
实行新课程要谈谈学生的作业负担。
在分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构成中,发现目前大多数教学内容缺乏与学生兴趣、兴趣、生活、成长的相关性; 教学方法上缺乏对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成就感的关注。
无论教学内容多还是少,学生都不感兴趣,感到是一种负担。
学生一进学校,一进课堂,就觉得有罪,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喜悦。
新课标的实行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双重减排的治本之策在于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使学业负担变为学习乐趣。
我认为这是最本质的方法。
要通过改变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态,让学生感受到乐趣而不是负担。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通过新课程,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新课标这个话题太大了,今天我就从四个核心概念出发,来把握新课标的重要内容、价值追求。
四个重要概念包括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
(一)大观念1、大观念的核心是关注碎片、零散知识背后的结构、联系和规律。
现在的教育太碎片化、太零散化,要通过零散的知识来看背后的结构、联系和规律。
2、追求知识能力的应用和转移。
如果是观念上的,就有应用和转移的可能性。
如果是停留在碎片上的知识点,就很难进行根本性的转移。
3、大观念要求的是知识能力、道德价值和力量的升华。
这太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价值观和力量,也就是大观念所要求的。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我觉得不一定。 知识没有深化,就不能直接转化为力量。 只有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观、追求,知识才能成为力量。
(二)大任务有大观念就有大任务,大任务是大观念的担当者,所以大单元教育应运而生,将来小学、中学的教育改革也将成为大单元、大任务、大观念的出路。
什么是大任务? 1 )将学习内容归纳为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有很多,有知识点,也有技能点。 把一个环节、一个单元、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归纳为一件事或一项任务,是老师备课中最重要的工作。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巨大的任务中掌握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 )在执行任务中学习,办初中。
通过老师锁定的大任务,而不是老师一直在说话,学生一直在做作业,让学生在完成大任务的过程中,完成一切该学的东西。
因此,大任务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3 )学习结果可视化、共享化)一件作品,一项成果。
大课题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简单的作业,尤其是辅助作业,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可视化、共享化的作品或成果,可以共享、交流。
(三)请关注真实性。 真实性是未来较长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高中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要求过程中讲求真实性,主要有三点:1)提高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情境性。
情况、事件、问题)有情境化考试的理由是情境化学习,要提高内容和过程的情境性。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情境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也是为了解决情境、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学习。
2 )建立现实生活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以联系为学习点。
教材和课程标记展示了知识的逻辑。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现实生活的逻辑体系中找到一个连接点,把这个连接点作为学习的起点就可以实现真实性。
3 )像专家一样真实面对、真实思考、真实解决问题不是虚假的,不是为了应试而学习的,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真实性问题。
例如,面对真实性问题,比如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下学期某个礼拜组织全校运动会,学生们为运动会做广告词和邀请函,学生都会认真考虑。 根据真实的任务,而不是作业和作文来思考和设计。
(四)实践实践性和真实性是相关的,但还不完全相同。
第一,不仅听课、做题,而且根据任务需要确定学习方式。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构成只有两个。 一是听课,二是做题。 这是极其异常的。
学生的学习方式绝不等同于课堂、课堂、下课,而应该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第二,增加实践活动。 新课标包括创造、观察、考察、实验、调查、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等这些行为动词。
要求学生努力工作,而不是抬头听、趴在桌子上做作业、做题,让学生经历实际过程,有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学习活动。
落实课程标准,就是要把这些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提高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水平:量的、量的装载、评价。
我们的老师擅长自己说话,也擅长给学生布置作业,但不擅长如何指导学生的观察、制作、实验、调查等。
因此,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定量指导、支架研制、对学生的各种评价。
第四,改进命题理念,如何学习才能如何参加考试。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让一线老师做到这几点,前提是考试导向合格,不参加考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主动这样做。
在改进教学方法时,连带的改革是改进考试命题。 包括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中学入学考试。 命题改革如何改变,基本原则是平时学生应该怎么学习,考试时应该怎么考试。
我们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考试的时候考试阅读; 要求学生做实验,考试的时候就要考学生是否做实验。 例如,老师可以根据情景设计物理实验方案,让学生评估该实验方案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改变等。
必须根据学习的方法参加考试。
现在有人觉得考试和学习是两回事,这是没有深入研究考题的直观表现。
要真正研究考试,就要想办法把平时做的实践活动变成纸笔考试的评价。
目前,一些省市的中考命题做得很好,国际PISA测试,IB国际学位测试,他们都做得很好。
希望老师们能真正解放思想,在命题改革上做文章,用先进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总之,执行新课程标准既难又复杂,这个话题也很大,核心是关注大观念、大任务、真实性、实践性四个核心概念。
来源:摘自海南省教育学会2021年度学术年会,张卓玉《双减背景下的质量提升:机遇与挑战》主题
分享(张卓玉,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