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人格社会化的四个关键期,晚教育就是浪费时间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比七岁显老”。事实上,这意味着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在他们的一生中放大。这是前辈们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但由于我们一直缺乏逻辑理性的思维,所以一直没能把这种经验性的东西推进到科学的层面去分析。这也是现代科学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出现在东方的原因之一。这是另一个话题,以后我会单独发帖。
基于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茨(Konrod Lorenz,1937)提出的关键期概念,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衍生出了关键期教育理论。因此,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为什么童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对人生有如此大的影响。
关键期理论给人类带来的最大启示是:教育对于人类来说是一项不可逆转的活动。如果你错过了村庄,就不会有商店。也就是说,如果不在人生关键的早期阶段进行适当的教育、启蒙、指导和教导,到了这个点之后再回去补救,要么是无用功、没有效果,要么就是九牛一毛,成本会非常高。
这种补救的困难一般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智力难以传授,二是人格难以影响。
例一:比如卡玛拉,1920年在印度米德纳普尔地区发现的狼孩,被人类遗弃,由狼养大。人类花了两年时间学会站立,又花了六年时间学会如何站立。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走路,但直到16岁去世时,他都没有真正学会跑或说话。他也很难理解人类的情感,无法回归人类、融入社会。
例2:比如犯罪,一切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的结果,可以用心理社会科学的概念来定义为:社会化失败。这种社会化失败必然是早期教育中观念、性格、智商、情商等人格关键点的缺陷造成的。一旦犯罪,社会强制教育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投入与产出很难成正比。另一个例子是,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拒绝听话或受控制。这通常来自两个原因:第一,他们没有关系资本与亲人建立良好的亲情和支持,让他们听你的;第二,他们没有关系资本。第二,他们在12岁之前不会听你的。现在在概念上建立牢固的规则意识已经太晚了。
因此,后人据此得出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老人不能等,二是教育孩子不能等。
如果你等不及了,那就赶快行动吧。首先我们要明确教育应该教什么?教育什么?
我想国内外现代教育家有两位已经把教育的核心讲得很清楚了。这两个人是师生关系。一位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一位是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杜威老师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学生陶行知说:“教万千教,教人求真,万学教人做真人”。
接下来,我们把教育的四个关键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3岁——提升——气质。
第二阶段:4——6岁——发展——性格。
第三阶段:7——18岁——教养——人格。
第四阶段:—— 18岁以上修身养性。
分节解释:
第一阶段:0——3岁——提升——气质。
孩子在三岁之前是否被亲切地抚养、少负债,决定了孩子的神经系统和气质取向。在少亲情、少债务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情冷静,言语沟通能力强,不易发生暴力行为;在没有亲情的情况下长大、负债累累的孩子,脾气暴躁,言语沟通能力差,更容易有暴力倾向。
第二阶段:46岁——发展——性格。
三岁以后的孩子开始有能力通过表达想法来满足欲望。从这个时候起,他们就必须开始树立一个取舍的观念,即什么可以想要,什么不可以想要;什么是可以想要的,什么是不能想要的;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帮助他树立观念、控制行为、养成习惯。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孩子威胁大人的致命武器:哭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不该付出的,决不屈服。如果遇到困难,就把孩子带回家,带到卧室,实行“四不”策略:不骂、不打、不说话、不走。当你哭够了,告诉他出了什么事。如果有意义,就去做。如果没有意义,就不要这样做。哭是没有用的,达不到目的。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老人心软,屈服、溺爱孩子;年轻人单纯粗暴,伤害孩子。孩子从小良好品格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缺乏家庭的支持和支持的基础上的,更是建立在3——6岁时观念和习惯培养缺乏的基础上的。
第三阶段:7——18岁——教养——人格。
这个阶段属于学龄阶段。这一阶段,一方面要完成知识技能的基础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人格教育也不容忽视。如果说对一个人的训练和教育是为了完成一个社会化过程的锻造,那么0——6岁就是起步阶段,属于初始速度; 6——15年龄为途中跑步阶段,属于匀速; 15——18年龄属于冲刺阶段,属于加速阶段。 18岁以后,父母的影响就很小了。不管你做得好不好,只能留给他们自己去修养,去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去接受社会的染色。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产生有限的咨询影响。
在这个阶段,学科学习必须完成两个任务:一是从未知到已知,即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来拓展认知;二是从未知到已知,即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来拓展认知;二是从已知到未知,即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推理和解释未知的知识。三是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意识,将科学探索和追求真理内化为可持续的人生理想。
同时,这个阶段需要培养三种人格成长模式:一是建立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成为自己的能力;二是建立独立的人格。二是建立群体人格和共存、融入社会的能力;三是通过自我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创造价值。这是三对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自我约束、尊重他人、敬畏规则。
然而,约束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并不意味着压抑、迷失自己。因此,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个人与群体的平衡是一个大学问题。
第四阶段:—— 18岁以上修身养性。
如果说18岁之前有家长和老师陪我跑步,那么18岁以后的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就应该退到场边,不再陪伴跑步者。他们最多只能偶尔作为观众观看,或者作为兼职的场外教练进行随机指导。
这个阶段主要的竞争不再是教练的水平,真正的竞争是孩子之前建立起来的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能力。
幸福高尚的人生来自克制,不幸悲惨的人生则来自放纵。我说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至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个成年人行走在世上,不仅要靠自己的能力,更要靠自己的品格来保障自己的能力。品格这个“品格”二字很有学问,就是说一个人在小时候,走过了家庭,走过了学校,走过了自己的世界,然后又走出去投身社会。从小形成的气质、性格、人格,最终一定要受到社会的“重视”。如果你能经受住“良好的品格”,你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被群体所接受,你的生存和发展就会顺利。这是获得更多帮助的方法;如果你不能忍受“良好的品格”,你就会被社会否定,被群体排斥,你的生存和发展就不会顺利。这是不公正的。帮助不大。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秉承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要想做事成功,首先要做人成功。人生如果不成功,做事也一定不会成功。我们来讨论一下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合理,是进步还是倒退。正是从这种对人格要求的偏执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人的品格的要求从来都是第一位的。
无论是性格还是品格,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底线,那就是良心。我对良心的定义是:良心是一颗充满仁慈和慈悲的柔软的心。
最后,我想重申一下我的“生命教育”理念所给出的教育定义:真正的教育只传授三种知识:科学、真理、良心。那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坚守良心。
用户评论
未来未必来
哎呀,我一直觉得晚教育真的太重要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关键期真的不能错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抹浅笑
完全同意,我有个朋友就是等到孩子大了才开始教育,现在孩子性格很叛逆,晚期教育真的很困难。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败
真的,我小时候父母就抓得紧,现在看来真是受益匪浅,晚教育确实浪费时间。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花菲
晚教育?我觉得那是借口,关键还是看父母如何引导,关键期稍纵即逝。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搞搞嗎妹妹
教育孩子人格社会化,这四个关键期不能忽视,晚上了再补回来真的很难。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爱剩女
晚教育就是晚教育,错过了关键期,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忘那段似水年华
关键期教育孩子人格社会化,我觉得这个观点很对,晚教育真的不划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见朕骑妓的时刻
我小时候父母就注意到了这些关键期,现在孩子性格很健康,看来还是得趁早。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已麻木i
晚教育?我觉得这四个关键期根本就不应该有“晚”这个字,早点教育才对。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关键期教育孩子人格社会化,我觉得这是每个父母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無極卍盜
我觉得晚教育就是浪费时间,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错过了,以后再怎么努力也补不回来。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笙墨染
我身边就有很多例子,晚教育真的不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问题越来越多。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你的小笨蛋
关键期教育孩子人格社会化,这个理念真好,我要好好研究一下如何把握这四个时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阳
晚教育?我觉得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孩子的人格成长不能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残花为谁悲丶
教育孩子人格社会化的四个关键期,这四个时期一定要重视,晚教育真的不值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所谓
我真心觉得,晚教育就是在浪费孩子的成长时间,关键期一定要抓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念,爱
关键期教育孩子人格社会化,这四个时期不能忽视,晚教育真的太可惜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红颜
教育孩子的人格社会化,这四个关键期真的很关键,晚教育真的不是明智之选。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