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与北大附中的改革
王政.图片/受访者提供
3月15日,新学期开学近一个月后,北大附中终于迎来了新校长。此时,距离原校长王铮被解职已经过去三个月了。
公开资料显示,新任院长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党委书记马玉国“空降”。他是一名“70后”,今年刚刚50岁,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曾多年担任山东招生组组长。他与各地中学交往密切。
在新校长聘任会上,马玉国表示,北大附中校长一职“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心里也有过奋斗”。不过,在决定“接受这个挑战”后,他表示,未来教育教学必须全面提升。品质,“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回应孩子们的努力,回应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新校长上任后,北大附中内部也正在发生一些变化。家长们建议增加早读,明年起美术、体育老师的数量也会减少。一些关于班级和班主任是否恢复的传闻也被传出。至于这所饱受争议的改革派学校的未来,目前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王政与北大附中的改革
本报记者/霍思怡
发表于2022年2月14日第1031期《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北大附中)校长王政被免职。根据他的任期,他可以工作到2022年6月。
2002年起,王政在深圳中学(简称深圳中学)进行教育改革。 2010年4月,他来到北大附中继续改革。有人称之为深圳中学改革的2.0版,更加彻底、更加彻底。近20年的改革,王政不断被贴上各种标签:免费班级、书院制、自由恋爱、高考是游戏……在家长眼中,这些新名词充满了危险;孩子们把它们视为诱人的果实;一些教育家认为这是一个乌托邦。在他们眼中,以高考为轴心的中国教育现实下,高中只有两类:衡水中学和衡水中学的变种。
北大附中的改革真的只是一场历时12年的“乌托邦实验”吗?
自由边界
很多老师还记得,王政在北大附中召开学校第一次教职工大会时说:“我们用班级来限制孩子……如果一个班主任包办一切,那学校会不会也这样?”同学们三年快乐吗?”岁月,全看你是否遇到一个好的班主任,偶然性很大。学生们的社交网络仅限于这四十个人……
在王政的改革中,他首先废除了一、二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和年级组长。随后他正式废除行政等级,实行单位制。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被分配到六个“单元”。单元和班级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跨越年级。单元作为比班级更大、更松散的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大范围的交流和活动,并致力于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共同体”的理念。核心理念是“学生自主”。
刘周彦是北大附中改革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 2010年9月,他进入附中,第一次接触到“单位”、“班级”、公开选课等概念,新鲜又刺激。但他从未经历过真正的“走进课堂”,因为多元化的课程建设需要时间。改革的前几个学期,学生的课表还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外界一度指责附中改革“形式主义”。刘周彦还指出,虽然名义上的班级被取消了,但因为总有固定的同学一起上课,所以相当于“班级”的存在。但与小学、初中的行政班相比,由于班主任的缺席,班级群彻底消失了。每个学生不再处于一个传统的小组中,而是被扔进一个更大的单元组中。在这里,学生只有同伴,没有老师。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
成人权威让位于学生自我管理,这是王政在北大附中建立的新秩序。事实上,在正式改革前的最后一个暑假,王铮就开始着手拆除物理空间中的传统秩序。他把面向走廊的墙壁打碎,换上大玻璃窗;他把两间教室合并成一个大房间,改造成单元活动室。这是每个单元学生的独立空间。教师无权进入。学校拨出一定资金,学生自己装修,决定墙壁的颜色、沙发的品质、桌椅的摆放。同时,他还拆除了讲台,将教室里同样面向前方的课桌椅移到了更适合讨论的圆桌和菱形桌子上。一些老师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改革开始的时候。
“没有人再关心我们了。”刘周彦说道。以前,一切都取决于班主任的眼睛。如果他喜欢你,这三年你会过得很安逸,所以每个人都想努力赢得他的爱情。孩子会产生自卑感。班主任的偏好或决定往往是主观的或基于成绩。 “比如,中午能不能下楼踢足球,校规里根本就没有写,但如果班主任不喜欢,那就错了。”他说。
2011年6月起,北大附中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实行学院制,设立行知学院、元培学院、博雅学院、道尔顿学院四个学院,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行知负责高考常规课程;元培为有竞争力的学生开设了难度更大的“荣誉课程”;早期文科只针对出国学生,教材主要以阅读经典文学为主。后来向全体学生开放,开设了一系列通识人文课程;何道尔顿负责国际部学生的自主招生工作。
改革初期,单位和院校是绑定的。一旦学生选择了高考、竞赛、留学等不同方向,就只能选修相应的大学课程。 2013年7月后,北京大学附中所在单位更名为学院。 2014年起,学院与学院完全脱钩,学生生活体系和课程体系成为两个完全平行、独立的结构。书院是一个纯粹的生活共同体,共有九个,学院是课程建设单位。现在,几乎所有课程都向各学院的学生开放。选课自由度进一步提高,高考色彩淡化。这标志着北大附中的发展。书院制度改革日趋成熟。
王政指出,学院内所有事务均由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将经历争议解决、合作讨论、谈判与妥协,这些都是未来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多位接受采访的学生表示,长期接触投票、选举等自治环境后,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局外人”。进入大学后,他们更加关心公共事务,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8届毕业生张雨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参与学院自治让她在高中培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但这个模型并不完美。董浩泽很快就发现,在一所一百多人的学院里,积极参与学院事务的学生可能只有三十人左右。大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开会时玩游戏、玩手机、做作业是很常见的。
刘周延回忆说,让学生自己管理的理念很美好,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需要自主的。 “我们需要决定的最重要的事情可能是我们是否可以在活动室提供外卖。”在他看来,学生自治有时只是一种形式。 “我们装修活动室的时候,有一个桌腿安装不正确,每隔一段时间,桌子就会塌下来。作为高一年级的单位自治会主席,我主要工作就是把倒塌的桌子放回原处,这也是自治协会的写照。”他是这样描述的。
王政的改革理念从何而来?据深圳中学生办杂志《涅槃周刊》报道,2003年,王政率深圳中学中层干部组成的访问团访问新加坡莱佛士书院。正是这次访问,让王政带回了“单位制”。
莱佛士书院成立于1823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中学之一,李光耀毕业于该校。进入学院的1至4年级的学生将被分为5个House。每个House都由一个学生委员会领导,有自己的身份标记、相应的颜色和吉祥物。学生通过参加校际活动为自己的学院赚取积分。事实上,House的概念起源于英国私立学校,在欧美并不罕见。因此,有评论认为,王政的改革理念只是一个引进品。
不少接受采访的老师认为,王政的单位或学院改革是他本人改革理念的自然延伸。王政高中就读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1986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并于1994年出任副校长。2000年,王征南下深圳,筹建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院。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一些老教师还记得,他去深圳之前就说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上课。 2002年3月,应深圳市教委邀请,王政“空降”出任深圳中学校长,启动深圳中学改革。在深圳中学,他废除了班主任和班级制度,实行单位制度和导师制度,学生开始“跟班”,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这种高度自主的教育模式。
刘周延发现,新秩序下,人际关系的“安全网”消失了。当学生突然被抛出班级,在更加开放、宽松的人际结构中,他们缺乏归属感,孤独、失落、自闭,这是很多学生的“症状”。在传统的班级关系网络中,即使你不是完全独立,也会与几个同学形成稳定的关系网络或者被班主任注意到。
2016年9月,蔡嘉琳刚进入附中时,她第一次选择了自己的课程。她没有选择周五下午的最后一个时段。 “我当时想,天啊,我来学校上课,但是课表没排满,所以我不得不去自习,太糟糕了。”她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两周的时间里,她惊慌、迷茫、迷茫、不知所措。
和蔡嘉琳一样,大多数同学都经历过一段迷茫、迷茫的时期,每个人适应的速度也不同。王政在接受采访时被记者问及学生自主管理是否会带来混乱?他说我们应该经常给他们制造一些令人困惑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然后他们就会想我想做什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的学习是否适合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 “如果没有自主权,你就无法在附中生活,制度的改变,迫使学生做这些事情……所以,不用问,这些能力肯定会得到锻炼。 ”王铮说道。
闲暇之余,刘周彦喜欢在图书馆看书,而身边的比赛高手则在疯狂答题。但他也承认,如果不想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摔倒”。尤其是对于一些缺乏自制力或明确目标的学生来说,改革后,没有了老师强有力的外部约束,甚至缺乏同伴的比较和鼓励,传统班级为学习提供的“安全网”也消失了, “有些人如果停止攀登,他们可能会掉到地上,”他说。
“摔倒”的案例并不少见。有人初中成绩不错,高中玩了两年游戏,最后留级了。蔡嘉琳的一个同学适应不好,很多科目都没及格,最后考上了一所很不理想的大学。 “你要求一个还没有真正成为成年人的人,在两三年内走一些弯路,让自己成长起来,然后自己立刻重新站起来,很多人都做不到。作为一名同学,我也是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才意识到的。”高考,但机会已经错过了,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蔡嘉琳说。
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附中是一所“门槛”学校,更适合那些已经具备较强自主学习能力、自制力、知道自己想要实现什么目标的学生。对于这一类学生,北大附中可以让他们“如鱼得水”。有评论认为,这可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丛林法则。
王政认为,不同阶段的教育模式要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来设计。比如高中,应该更像是一个“小社会”。他希望学生的互动不受班级限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很多深圳中学或中学附中的学生回顾自己的高中生活,都觉得这是“最像大学的中学”。王政说:“我们不像大学,我们只是不想像小学。”
但问题是,在欧美社会,初中选课、选班已经很普遍了。在王正昌提到的芬兰案例中,小学已经实行学科化教学,科目分为高年级。中国学生之前所经历的初等教育制度并不是按照王政理想的成长规律和等级规律设计的。因此,改革的微观环境与教育的大环境存在一定的断裂和脱节。这种脱节体现在学生身上,很多学生在进入北大附中后就迷失了。
北京大学附中学生参加网球、棒球班级比赛。新华社摄
教科书上的“拿刀”
2014年暑假,距离开学还有两周。北大附中高中部的所有语文老师突然被召回学校。王政表示,从下学期开始,不再使用原来的教材,改为阅读原来的书。老师们面面相觑。几乎同时,这一幕也发生在英语老师之间。
2014年9月开始,北大附中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少老师用“颠覆性”来形容。前三年,王征着力打破学生原有的生活秩序。这次,他在教材上“出手”,首当其冲的两门科目是语文和英语。
课程改革之初的问题是时间太紧、缺乏系统性。王政上任后,取消了教研组。新设立的课题主任更是名存实亡。整个汉语组没有实际召集人,无法进行统一的课程规划,缺乏系统的协调和管理。老师做了什么?对于教授什么课程、如何教授课程、如何评价教学成果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一下子班太多,师资不够,所以我们招了几个北大的研究生。我们不知道他们上什么课,怎么上,也没有和他们沟通。” ”一位退休的语文老师回忆道。
初始选课不设限制、不分层,所有课程均开放高中一年级和高二学生混合选课。一位退休语文老师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由于高一和高二学生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同时选修一门课程,课堂上的讨论环节“基本上与一年级学生无关。”此外,学生选课倾向“扎堆”,口碑好、作业少、或者“好玩”的课程最受欢迎。有的学生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四本小说,而不学习其他知识点。最终,他们在高三时“无法弥补”。
知识碎片化、兴趣选择、学习杂乱、盲目性等是前几年改革中学生反映的普遍问题。老师们普遍指出,一方面,好学生的潜力被充分激发,但另一方面,基础薄弱的学生却跟不上,学得很痛苦。
2018届毕业生刘林汉回忆,高中时,他选修了《鲁迅作品选读》。上课前,他会阅读老师推荐的精读和泛读课文。课程以讨论为主,每周都有不同的主题,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走进鲁迅,走进鲁迅对父亲的看法,走进鲁迅儿时的故乡……上完这门课,刘林汉突然发现,自己有写作天赋。接受记者采访的数十名学生中,不少人表示,阅读原著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前述退休语文教师指出,阅读原著和教授国家教材各有利弊。 “课本是一个盘子,上面有几个菜,一个拼盘。专用读物是一整碗红烧肉,你满意一碗红烧肉,还是两块、三块肉?”但学习课本的好处是,它更“适应”高考。这也是阅读原著的一个缺点。读过原作的学生普遍反映,进入高三后不惧怕长文,会写作,但基础知识较薄弱。
与中文改革类似,英语改革也要求教师扔掉课本,转而阅读长篇原著小说,让学生沉浸在“原汁原味”的语言环境中。一位参与改革的英语老师回忆,改革后,学生普遍反映在词汇量、阅读理解、写作、英语思维、地道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我的学生上大学后告诉我,大学里的英语小组讨论太简单了。”
然而,英语改革的整体推进并不顺利。英语老师指出,王征的想法与学生的基础存在差距,在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初,老师们计划两个月读完一本书,但后来发现学生“根本接受不了”,超出教学大纲的生词太多,只好把进度放慢到四本。几个月了,但他们仍然没有完成这本书。后来老师们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对中英文原作的难度进行了分级。
从教材到原创作品,这还不是北大附中课程改革的全部。
从北大附中南门进入,右边的建筑就是“博雅星球”。一楼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共大厅,中间有两张圆桌,很像古罗马的城市广场。入口处有一个标志。带箭头的路标上写着:公共推理、模拟法庭、银杏时代、银杏论坛、口述历史和创意写作等。事实上,王征从2010年就开始重新构建整个课程体系。首先,他开设了很多课程。文学院下属的人文通识课程,如《批判性思维》 《菊与刀》 《福柯研究》等。近年来,文科课程逐渐演变为项目式学习。这些课程统一算作“研究性学习”,每个学生必须至少修读6个学分。
2010年,王政还取消了特殊人才的招生。北大附中的管乐队、舞团本来在北京很有名,但突然取消却触动了很多人的兴趣。不过,王政认为,与其培养少数特长学生,不如“把所有学生都变成特长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接触到体育之美、艺术之美。在北大附中,王政坚持文化体育课程要有足够的课时,不能被其他主干课程占用。学生每学期须选修一门体育课程,以及总共至少6学分的艺术课程。还有足球比赛特色课程、话剧节、篮球赛、舞蹈节“四大赛事”,请中戏导演、专业体育教练为学生辅导,力求做到专业。学生甚至可以“公开”备战,只要选修相应的赛事课程,学分就会被计算在内。
与课程内容改革同步,王峥从2014年开始进一步改革课堂形式,首先尝试“翻转课堂”,将课堂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重要的不是老师如何教,而是学生如何学。”课堂主要以学生的协作讨论和报告为主。教师不能再“灌输”知识。课堂主要以解答问题和指导为主。
改革是系统性的,从“削减”教材到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从“翻转课堂”到“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无论如何变化,王峥始终专注于一点:以学生为中心。这背后的逻辑是:学校和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课程可以产品化。一个足够成熟的课程是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销售”的产品。也就是说,当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学习方法指导、优秀作业演示等每个环节都清晰分解、共享后,物理老师也可以教语文课了。有评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成为一种工具,其教育作用被弱化。
北大附中一名学生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王政的改革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太看重学生,没有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大多数老师只是被动地跟随。但教育的核心是“育”,教师不是硬件。
不过,在王铮看来,更换老师是非常困难的,毕竟他们在这个教育体系里呆了这么多年。相比之下,改变学生比较容易,因为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不多。 “所以我决定从学生开始。”
在所有接触过王铮的人中,没有人会否认他对学生的关心。涉及到学生的事情,从老师“介绍”进门时该说什么,他都不会放过任何细节。手柄松动的情况在他关心的范围之内。他的生活极其简朴,在学校宿舍的单间里住了十二年。房间里堆满了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和文件。不过,有些老师可能会觉得王政只重视学生,忽视与老师的沟通。一位深圳中学退休教师在离开深圳中学前写道:“王政把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变成了‘干活有工资’的劳动力。”
高考悖论
数百名家长围住了台上的七位中文老师。一位妈妈感慨地说,北大附中的改革就是把学生当实验对象,不开设语文课,教不会说话的“人语”。另一位家长立即站起来反驳,说这是《人间词话》,王国维的经典作品,我支持改革。她的孩子以前没有学过,所以上这门课特别有收获。
2014年11月,由于家长反对过多,北大附中组织家长会进行沟通解释。外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对抗声音,是因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不学习国家教材就意味着所学的知识点与高考无关,最终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北大附中改革困境的根本问题在于改革与高考难以真正兼容。
从最直观的结果来看,北大附中2020年发布的数据称,该校近年来“清北”录取率平均在10%左右。但具体来说,作为“海淀六小强”之一,2014年之前,北大附中每年考入清北的人数在60人左右。之后就下降到30到50人。2021年,北京只有20人。在中学中排名第十。相比之下,人大附中考入“清北”的学生人数从10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
与此相对应的是,海淀区北大附中的录取分数线也在逐年下降。 2016年,北大附中录取分数线为554分。到2019年,已降至540分,在海淀区排名第六。少量。在“海淀六大”的竞争中,北大附中已经垫底。
“2010年,北大附中可以在北京市前500名学生中选拔,现在是在前5000名中选拔,海淀区前1000名的学生大部分都被其他学校收割了。”一位不甘心的附中老师对《中国新闻周刊》无奈地说道,“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就很难扭转。”
听到王政的改革后,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北大附中冒险。 “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改革的小白鼠和牺牲品。”前述北大附中一名学生家长表示。附中老师只能无奈地承认一个现实:无论如何改变,家长始终看重的是孩子最终会考上什么样的大学。
王铮也知道这一点。他曾说过,高考成绩一旦下降,一个人再好也成不了校长,再好的老师也会被父母骂。对此,他的解决方案是:在高一、高二给学生更多探索自我的空间,高三则以考试为主,刻苦学习。王政坦言,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是参加高考的“必须参加的游戏”。 “这是遵守规则做出的妥协。”
“在目前高考是接力棒的环境下,这几乎是他唯一的选择。他想要做一些改革,又要面对高考,所以只能留在高三。但缺点是这样做是避免不了的。别人用三年的时间考试,肯定会失败。”一位参与改革的老师说道。
这样做之后,两个阶段之间知识的衔接才是最大的问题。 2019届毕业生林海川觉得最痛苦的就是语文。它太碎片化了。他还没有学完所有必需的课文。高三时他必须重新学习和背诵它们。文学知识也很难跟上。一些学生对高考语文题型也不太习惯。
这些问题老师们并不是不知道,有的老师还偷偷地跟王铮玩游戏。 2017年,高二增设英语短篇小说阅读课。看来还是原来的读法。很多文章都是老师用“私货”从课本里偷偷挑选出来的,并进行了适当的改造。 “相当于变种版本。”高中英语课本。”上述英语老师说。学生们对此表示欢迎。“短读对我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帮助。老师不断考试,逼我们背很多高考知识点。”蔡嘉琳说。
2019年,北大附中开始适度调整,允许英语和语文老师讲授国家教材,课程明确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专门针对高考的,二是针对原创阅读的。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高考。此外,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后,恢复高一必修课,固定高考科目选择,文科课程学时也缩短。今年正好是王政在北大附中改革的第十个年头。一年后,北京开始全面实施“新高考”。
近年来,北大附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学生资源下降,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除了高考成绩的影响外,另一大因素是北大附中扩招。此前多年,北大附中招生规模一直维持在370人左右。 2015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北大附中开始扩大招生。 2016年,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北京市出台“名额到校”政策,采取定向分配方式,要求多所优质公立高中将部分招生名额分配给普通高中生。初中生。今年,北大附中“到校”学生有102人,此后逐年增加,到2020年达到177人。加上其他“协调员”,非自愿招收的学生一共有202人,约占总招生计划的10%。三分之一。
“这些学生普遍来自远郊,基础较差,中考成绩可能比附中成绩低10到20分,进来后无法适应附中的模式。附中的学生跟不上,也有一些人每天不爱学习,不爱玩游戏,这伤害了其他学生。”一名附中学生回忆道。
在此背景下,北大附中将从2021年开始对学生实行全面分级管理。从高一开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的必修课分为三个等级:A 、B 和C 根据学生的成绩。不同级别的教学进度和难度不同,学习方法也不同。相同的。 “A级提供空间,B级制定规则,C级提供控制。”附中一位老师总结了《中国新闻周刊》。
如果将王政的深圳中学时代与北大附中时代进行比较,后者似乎也走着与前者相同的道路,改革分数下降了——次,改正了——次。王政离开后,2010年3月15日,深圳中学校长继任者王占宝在与全体师生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深圳中学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两用兼备”。中间”,“意思是抓住‘通’”在‘不到’的两端之间,取中间。”
但真的有“中间道路”吗?
依图派创始人李一诺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王征所做的事情并没有多大创新。他只是做了一些在现有体制下回归常识的事情。不过,因为他是在高中做的,所以前后没有什么区别,不适合——入学,与传统教育模式接轨。出口处,高考是绕不过去的。他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孩子接受真正的教育,但也不希望他最后失败。因此,王铮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最终,他常常要做出一些选择,可能会变成“四异”。
用户评论
冷落了♂自己·
王政对北大附中的改革,我觉得是个不错的尝试,毕竟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不过,改革初期总是伴随着争议,希望学校能平稳过渡。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所谓
北大附中的改革,听说涉及到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这样的改革是否真的能提升教育质量呢?我有点担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血
王政在北大附中的改革,我觉得很有魄力,敢于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期待看到成果。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仰望幸福
改革总是伴随着阵痛,北大附中这次的改革,虽然有利有弊,但改革的方向是对的,支持一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早不爱了
王政的北大附中改革,我个人觉得有点过激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会不会更大呢?希望学校能考虑学生的感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琴断朱弦
听说王政在北大附中推行的改革,效果还不错,我儿子也在这所学校,期待看到他受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哥帅但不是蟋蟀
北大附中的改革,我作为校友感到自豪,王政老师真是有远见,希望改革能带来更多优秀人才。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半疯癫
改革初期,总会有人唱衰,但我觉得王政在北大附中的改革是值得期待的,毕竟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_倥絔
王政在北大附中的改革,我个人觉得过于激进,对学生的发展是否真的有利,有待观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婉笙歌
看到王政在北大附中的改革,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寒
北大附中的改革,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尝试,希望学校能坚持下去,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各自安好ぃ
王政的改革,我作为家长,其实很担心孩子的学习压力会增加,但愿改革能带来正面效果。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人士
改革总是伴随着争议,但我觉得王政在北大附中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下一代,值得支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王派我来巡山!
王政在北大附中的改革,我个人觉得有点过于理想化,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复杂得多。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天下
作为北大附中的校友,我对王政的改革充满期待,希望学校能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要变勇敢℅℅
改革初期,学校和家长都要做好心理准备,王政在北大附中的改革,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ˉ夨落旳尐孩。
王政的北大附中改革,我个人觉得过于强调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酒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支持王政在北大附中的改革,希望学校能引领教育新潮流。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