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钱买了教材,想学到真知识还要再交一次钱!教育怎成了生意?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教材里设置二维码,扫一个收3元,要将整本教材学完,得花上138元。
这看起来像是诈骗般的手段,却出现在了知名大学里,不禁让人发问,教育乱象何时休,什么时候才能安心学习?
扫码收费
教材扫码收费这事,是在10月14日晚间,一位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教授发到朋友圈,才引发关注的。
按照这位教授的说法,他原本是想发到微博上,可惜发不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就有记者找到了这位教授,详细询问了有关教材扫码收费的具体情况。
教授知无不言,拿出需要扫码付费的教材,这是一本《宪法学》,属于法学生的重点教材。
教授表示,自己之前没扫过这本教材上的二维码,不知道这东西还收费,直到最近有朋友扫了后跟他一说,引起他的注意。
这位朋友调侃道,这本教材的知识还蛮值钱,一个码收你3元,整本扫下来就得花上138元!
教授听了朋友的话,有些不太相信,一页一页去翻,发现需要扫码的地方有46个,确实每个码收费3元,算下来果真138元。
可这本教材的定价也才47.8元,这些二维码直接是教材本身价格的3倍。
这种套路何其熟悉,就像买一台电视,想看节目还得额外付费一样,本质上只买了一个消费渠道,真正的服务,得加钱才能享受。
如果对这些二维码置之不理,光用教材能行吗?有学生表示,这本书的很多知识点都没写出,全设置在了收费点里面。
不扫这个码,就只能看到教材罗列的废话,花出去的47.8元,也就大不值,同学都扫你不扫,那就落后了。
那么,扫了教材上的这些码,里面究竟是些什么值钱的东西呢?
记者当场打开手机扫描软件,将镜头对准教材上的二维码,很快就跳出一个链接
点击这个链接,跳转到了一个花里胡哨的网页,页面上是资源的名称,另有一个18.55KB的文件。
那些教材缺失的知识,就藏在这18.55KB的文件里,看文件大小就知道,这可不是视频教程之类,仅仅是一个文档,想要看,就得支付3元。
或许是害怕使用者有怨言,网页中间还另附一段文字解释,说是在每本书封底处,都有一个防伪码,通过输入这个防伪码,就能免费访问这条资源。
这种防伪码只能使用一次,如果手里的不是新书,那就是花了这个冤枉钱,还看不到知识点。
并且防伪码只支持在线浏览文件,想要将文件下载,还得再花钱,名义上说这是免费增值服务,本质上就是VIP体验券。
最后,网站还做了温馨提示,因为数字化商品的特殊,付款后不能退货。
为什么这样的教材能够堂而皇之进入学校?记者先是询问了教务处,这里的工作人员表示,这跟他们的工作内容无关,得着教材管理中心核实。
来到教材管理中心,这里的工作人员表示,这里的教材符合审核流程,至于出现的问题,将上报领导等着处理。
交了学费,花了教材费,还得额外出钱买知识,不禁让人感叹知识真的可贵,可这钱,多少真正花在知识上?
教育上的冤枉钱
关于扫码收费这事,其实并不止一起,比如在2019年,广东省某处幼儿园也出现一种带二维码的教材,这个更狠,扫一次码得花9.9元。
最终得到了家长的举报,得到教育局重视,向家长下发通知,不要扫教材上的二维码,并对教材出版社进行沟通,以后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这样的教材其实不少,不过大多书本上的二维码就像装饰品一样,很少有人真的去扫,毕竟,扫码属于自愿行为。
对于那些不属于自愿,强制收费的行为,就很难隐藏了。
2022年,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联席会议办公室,就将5起无处遁形的乱收费现象,公之于众。
首先是河北保定第七中学,这所学校打着教育信息化的旗号,要求学生购买平板电脑,以及电脑上的课程资源。
这种购买行为是强制的,不买平板电脑和课程,就等于放弃上课,跟同学的差距也就拉开了,孩子未来为重,很多家长不得不妥协。
最终,这所学校受到了通报批评,学校负责人也得到了行政警告处分。
同样要求购买平板电脑的,还有海南省琼海市海桂学校,2021年,这所学校向学生收取1899元的费用,用以购买平板电脑。
这所学校最终也受到应用处罚,清退违规收取到的380.73万元,进行通报批评。
第二起违规收费现象,发生在山西运康中学,要求学生办理电子学生证,一张收费300元,堪称史上最贵学生证。
学校这样做,主要是跟运城电信公司有合作,从学生身上榨取钱财,双方平分。
最终,这所学校也受到类似的处分,对负责人进行行政警告处分。
第四起发生在江苏盐城的幼儿园,这次不是一家,而是全市24所。
这24家幼儿园,主要是向家长收取看监控的费用,幼儿园设置监控,家长想通过监控看看自家的孩子,就得付费。
靠着这样的手段,这24家幼儿园敛财45.34万元,最终也被要求清退,对违规行为进行通报。
最后一起发生在山东省东营市的10所幼儿园,也是收取家长观看监控费,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违规收费现象可不止这五起,近些年来,各种粉笔费、教育APP费、平板电脑费、牛奶费等花样费用层出不穷。
这些费用有的是学校直接收取,有的交由第三方收取,还有的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其代收。
为了惩治这种胡乱收费的现象,今年8月份,我国许多省份出台相关的规定,严格限制大中小学,只允许收取符合规定的费用,如学费、住宿费等。
收费的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调整,公办的学校由政府定价,民办的学校根据市场调价。
要正确实施下去,就得划分一个标准,什么样的费用符合规定,什么费又不符合规定。
合不合规,主要在于是否公开透明,用途是否合理。比如前面所说制作电子校牌,这明显不够透明,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一块牌值300。
至于合理,强制买平板电脑,以及电脑上的课程等,就明显不合理,学生进学校,本就是听老师讲课,如果平板能当老师,那来学校干嘛?
教育不应是生意
2021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揭露了一些在线教育机构的丑态,他们喊着“拥有名师阵容”,“助力孩子假期弯道超车”等宣传,吸引家长报名他们的线上补习。
但大多数家长将钱花出去,孩子也失去了整个假期,最后取得的进步却很小。
原来这些教育机构所谓的名师,很多连教育资质都没有。
线上教育机构注重的不是教育,而是营销,这已不是某个机构如此,而成普遍现象。
2020年,有媒体报道了一家名为“跟谁学”的在线教育机构,发现他们在第三季度投入的营销费用高达20.56,而研发费用只有2.2亿。
从这20多亿的投入,就知道这家机构资源何其庞大,可庞大的并不是师资。
这里应聘的老师没有学历要求,不用持证上岗,更不需要有出色的能力,总之,只要能像模像样上课就行。
在广告营销方面,这些在线教育机构做得倒是不差,在各种电视广告里,电梯楼道旁,高大的广告牌下,小小的手机屏中,都能看到广告。
这并不是盲目的投放,而是为家长制造焦虑,让家长们感觉天底下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自己的孩子若是不报,就是毁了一生。
教材扫码收费、学校胡乱收费,补习班低质教育,这看似三个不相关的主体,做着各不同的事,都围绕一个模式运转——“教育+钱”。
教育跟钱挂了钩,那就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而成了一门唯利是图的生意。
如今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新生儿减少,并不是年轻人真的不想生,而是有两座大山挡在面前,一是养不起,二是教不起。
教不起,就是这巨大的教育费问题,如今的很多教育,并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一笔惊人的交易。
世间万物新旧交替,祖国的未来终究是落入下一代手中,教育必须跟商业划出严格界限,这是必要的前提。
信息来源:
[1] 《法学教授吐槽教材“挖空心思收费”:学生想学新知识需扫46个码付费138元;学校:符合审核流程会反馈核实》大风新闻2024-10-16
[2] 《教育不是“生意”,在线教育不应成为敛财工具》红网2021-02-23
[3] 《治理教育乱收费!临近开学,多地发布新规》上观新闻网2024-08-21
[4] 《教育部通报5起教育乱收费案例》中国青年报2022-05-26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