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锐见|走进课本,看到了什么?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1917年冬天,著名作家朱自清前往北京求学,在南京的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并写下了《背影》一文。后来,《背影》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100多年来,浦口火车站发生了沧桑巨变。日前,全新打造的历史街区开街“火”出了圈。一波又一波喜爱朱自清《背影》的游客蜂拥而至,前往打卡。出自《语文》课本的一篇散文,为何点燃人们的集体记忆?

《背影》与老火车站

碰撞出什么?

始建于1911年的浦口火车站,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民国初期英式风格的“百年老火车站”,也被称为“中国最文艺火车站”。

建成初期的浦口火车站

作为津浦铁路的南端终点,浦口火车站经历了南京众多历史时刻。

它不仅见证了南京近代救亡图存的奋勇拼搏,也代表着南京近代工业发展的缩影,更因朱自清《背影》一文,增添了人文浪漫气息。

如今,来到浦口火车站大马路牌坊,游客最先会被沿街的咖啡香吸引。

入口处的背影咖啡馆,提供的饮品有月台美式、在江边、父亲的黑帽儿等,满满朱自清《背影》的味道。

浦口火车站街区小广场上,戴眼镜、穿长衫、面容清癯的朱自清雕像静立着,手中的橘子色泽鲜艳,仿佛跨越时空,讲述那段关于父爱的故事。

从一篇课文到一座老站,以及从中延展出的城市记忆,浓缩在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一面“课本墙”里:从1930年至2017年期间12本《语文》课本中关于朱自清《背影》的片段,有封面也有段落节选。

42岁的吴科行一眼就找到了1992年那一版的《语文》课本。“读书时还是个孩子,如今我也成了父亲,更能体会父亲那蹒跚地买橘子的背影”,吴科行牵着女儿走过课本墙,这一趟浦口之行,让他感触良多。

修旧如旧

用新体验唤醒老建筑

浦口火车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5月,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建设,其中历史风貌区约40公顷。此次开放的历史文化街区,仅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

踏入津浦路4号这座原为铁路职工公寓的建筑,电影放映机、手摇电话、老式报话机等一件件老物件,将人们带入了过去。

以前的津浦路4号

如今,这里引进的是一家名叫“旧物仓”的城市旧物循环平台,主理人在厦门开设首店后,将他的旧物件带到南京,通过城市记忆的采集、整理及场景化再现,重新赋予旧物生命力。

现在的津浦路4号

“旧物仓”内的一台老式电影放映机,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然能放电影,播放一部两小时的影片需要约两大箱电影胶片。

这样的怀旧展示,让原本只想打卡拍照的游客,也有了沉浸式体验。

在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有诸多历史文化遗存,包括1处国家级文保、2处市级文保,以及14处不可移动文物、5处历史建筑等,涵盖火车站站房、电厂、旅馆、邮局、银行、码头、宿舍等多功能配套设施,共同构成了100年前完整的社会形态。

南京扬子文化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闯说:“这是一座百年火车站,它是非常稀缺的,保留得非常完整,也是当时铁水联运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一味只追求‘文化原味’,未必完全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

浦口火车站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坚持设计、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理念,不仅注重物质空间环境的改造,更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提炼,从而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

“课本游”爆火

藏着多少“文旅密码”?

旅游最奇妙的体验之一,就是当你身临绝胜风光之时,惊喜地发现“这不就是我们在语文课上学过的吗!”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湖南长沙的橘子洲头,因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而声名大振,入选2023年“最长沙”文旅打卡地TOP10。

清代姚鼐的一篇《登泰山记》,又让多少登泰山的游客,想起了全文背诵的少年时光?答案,其实早已在很多景区的入口之处。

《岳阳楼记》《滕王阁序》《蜀道难》…… 能背完全篇就能减免80到100元不等的门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家景区推出了“背诗免门票”活动。

“跟着课本去旅行”研学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与孩子们的青睐。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何雨认为:“《背影》对南京来说有双重意义。朱自清这个文化IP,本身就是人们熟知的;同时,朱自清又是江苏人,跟我们有天然的亲切感。

强化、突出朱自清的元素,可以为浦口火车站及相关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独具特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IP,有利于我们在保护中赓续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脉,也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美好生活体验点。”

最近,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跟着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再游南京浦口火车站。朱小涛说:“《背影》表现的父子之情,是一种普遍的人性,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而一篇文字能流传至今,人们都还记得它,用不同的方式来怀念它,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左一)与朱自清嫡孙朱小涛(中间),再游浦口火车站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名家名篇,打造高品质的“课本游”研学体验,不能靠简单粗暴地复制模仿,别人背书我也背书、别人搞“村咖”我也来一杯,而是要因地制宜,彰显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有时候,点燃一个文旅“爆款”,缺的不是课本里的名篇,而是一次对文学记忆的深挖、对一处独特场景的提炼,结合文学、音乐、戏剧等社群带动,打造多领域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塑造兼具青春友好生活方式的目的地。

撰稿:高菲

编辑:张力伟

主编:梁娜

部分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南京日报、南京发布、南京江北新区、扬子国投、郑好、孙中元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