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那些年我们熟烂于心的15篇经典古文,你还能背出几篇? ​

《古文观止》这是一本很经典的古代散文选本,书中的文章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传诵,选文标准也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而且,在文章中间或末尾,还加入了一些夹批或尾批,对初学者很友好

先秦时期选得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而这些文章都是古文中的瑰宝,值得一读。

第一篇:《陋室铭》唐 刘禹锡

《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骈体铭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24—826年。因作者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先是安排作者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怒不抱怨,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作者随后再被知州搬家城北,房屋也减半,作者随即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随即又把作者调到县城中部居住。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此诗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因此,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叙事上来看,还是从思想性上来看,都是难得一见的千古佳作,值得万世传颂!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张岱

生来孤傲自称颠,顷刻之间六十年。

世事升沉忙走鹿,邦家殄瘁痛啼鹃。

子孙强半皆为客,鸡犬无存亦作倦。

朽腐自甘同草木,不知何事有人传。

——张岱《丙申六十初度·其一》

他是三百年前的幽默段子写手,是一个明朝很有趣的文人,也是明朝第一散文家,他的名字叫张岱。

1597年,张岱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仕宦家庭,祖上三代都中过进士,有过功名。

1665年,69岁的他为自己写下墓志铭,用诙谐自嘲的口吻总结自己的不得志的一生。

张岱《自为墓志铭》开篇四字: “蜀人张岱”。

1689年,92岁的张岱离世,著作《夜航船》泯灭。

他是富贵家庭的翩翩贵公子,过着锦衣玉食,花团锦簇的生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

年少时和舅舅吟诗作对,舅舅说:画里仙桃摘不下”。

张岱对道:“笔中花朵梦将来”。

后来在钱塘结识了《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继儒,他听说张岱擅长对对子,指着李白骑鲸图说:“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

张岱即刻对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

当时陈继儒正骑着张岱祖父送的鹿游钱塘,他哈哈大笑,直夸赞张岱聪敏,还称8岁的张岱为小友。

我们都读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风雅有趣。

张岱说:“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他忙着组织各种兴趣社,斗鸡、泡茶、丝竹、吃蟹、蹴鞠、戏曲、灯笼、登泰山队,生活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他好茶,多种茶,无意用玉带泉水煮兰雪茶,并写下《斗茶檄》。

民国作家章诒和说,若生在明清,只嫁此人。

有人说张岱,前半生贾宝玉,后半生曹雪芹。他活得肆意洒脱,活出了自我。

他聪明却讨厌八股文,乡试时,因为文章不合格式而落第。他总结为明朝制度僵化,限制了人的创造性。他从此不再参加任何考试。

47岁后, 明朝亡国,张岱的好几个好友都殉节而死。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浮世繁华皆为空,痛定思痛之后,他选择了苟活。

但他拒不给大清当官,披发避居剡溪山,做一个闲云野鹤般的乡下老头。

国家变故,时过境迁,他学会了淡然于世,安居于乡下著书,用时10年,完成了明朝不朽的史书《石匮书》。

还作了《石匮书自序》《石匮书后集》《西湖梦寻》《陶庵梦忆》,及著名的清朝百科全书《夜航船》等绝世佳作。

晚年他却写下了著作流传至今。

1689年,张岱写完《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就去世了,去天堂寻找他的旧梦故国了,那年他享年84岁。

贾平凹读了说:“读过《夜航船》,灵魂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这样的灵魂才是有趣的!”

第三篇:《爱莲说》宋 周敦颐

《爱莲说》:周敦颐的花中君子与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欣赏:

《爱莲说》开篇借用典故,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以此表明,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着以唐朝以来世人都喜爱牡丹,加深对比,为其求莲之高洁铺垫。

而后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至,一气呵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4;,写出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

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他借花喻 人,将陶渊 明的避世,世人皆迫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虽无一言直接指责,却暗讽当时真隐署薄说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攀附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

第四篇:《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小石潭记|潭映千古月,文载一世情。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柳宗元的一生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长安,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0-21岁 早年勤学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饱读诗书。他早年崇尚儒家思想,同时对道教和佛教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

《河东先生集》:柳宗元诗文集,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始得西山宴游记》:通过描写西山之景,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孤独与心境的转变。

《捕蛇者说》:以捕蛇者的悲惨生活为题材,批评苛政,揭示社会现实。

21-35岁 仕途困顿 柳宗元在25岁中进士,仕途初期顺利,曾任监察御史。后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试图改革朝政,结果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政治中心。

——公元805年,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

35-46岁 贬谪永州 在被贬永州的十多年中,柳宗元在困境中保持文人的风骨,不断创作文章。他借用描写自然景色表达自己被放逐后的孤寂和抗争精神,成为“永州八记”系列文章的代表作。

代表作:

《永州八记》: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八篇山水游记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永州的自然风光,同时表达内心的愤懑与孤独。

《小石潭记》:通过对小石潭景色的描写,展现了柳宗元孤独而深沉的内心世界,成为中国山水文学的典范。

46-47岁 重返朝廷与去世 柳宗元晚年被召回朝廷,任柳州刺史。在任期间,柳宗元推行教化,关心民生,深得百姓爱戴。但仕途依旧坎坷,未能彻底摆脱被贬的命运。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

欣赏: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第六篇:《五柳先生传》魏晋 陶渊明

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自传体散文,通过对“五柳先生”这一虚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

第七篇:《与朱元思书》南朝 吴均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沈约见其文,倍加称赏。梁天监二年,吴兴太守柳恽召为主簿,常引与赋诗。建安王萧伟趋贤重士,召吴均为记室,掌文翰;萧伟迁江州(今江西九江),补吴均为国侍郎,兼府城局。后柳恽又转荐吴均于梁武帝,帝召之赋诗,深为赏识,任为待诏,累升至奉朝请。

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与朱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写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景色,读后如亲临其境;《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将青山、石门山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惟妙惟肖,为六朝骈文名著。现存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是继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而作,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誉为“卓然可观”。其中《清溪神庙》、《阳羡鹅笼》尤为出色。吴均诗文著作较多,惜多散佚。

第八篇:《诫子书》诸葛亮

赏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第九篇:《滕王阁序》王勃

王勃的封神之作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作为‌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辞藻华丽、气势磅礴、意境深远而著称,被视为‌骈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滕王阁序》不仅展示了作者王勃的才华和文学造诣,还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秋日景象,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全文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且用典自然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

《滕王阁序》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还因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研读,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封神的名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渐。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第十篇:《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

欣赏:

北宋仁宗朝时,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批士大夫为此发动了“庆历新政”改革以稳定社会和维护国家安全。“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岳阳楼记》其实就是写于范仲淹被贬之地的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据说是好友滕子京托人送给他一幅洞庭山水的画作后,范仲淹有感而作——范仲淹本人甚至从未到过岳阳。但这并不妨碍《岳阳楼记》依然是一篇文采翩翩,意境高远的雄文。

范仲淹运用恢弘的辞藻、丰富的意象,通过对岳阳楼的描写,展现出对洞庭山水的独特领悟和情感表达。不仅如此,范仲淹更是以巴陵洞庭朝晖夕阴的奇景为喻,探讨了政治、做官与人生的深刻哲理,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国理念。

朱熹称赞他说:“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王安石认为他:“一世之师,名节无疵。”苏轼概括他的一生说:“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

范仲淹&34;的精神、&34;的气节被传颂千古。它们不仅是范仲淹毕生的价值追求,更成为了此后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精神坐标。

第十一篇:《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

欣赏: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醉翁亭记》一般认为写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那一年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年仅38岁的他自称“醉翁”,一个爱喝酒的老头子。

众宾欢而太守醉,热闹与落寞,欧阳修内心的压抑与苦楚谁又懂?似乐而非乐,借山水排遣苦闷,用自嘲总结当下。

若能事事顺风顺水,谁愿处处随遇而安?

第十二篇:《兰亭集序》王羲之

欣赏:

《兰亭序》创作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的一次文人雅集。当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和文人雅士相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修禊”之典。

江南的三月,本是细雨绵绵的雨季,但那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之间,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在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与会者们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他们的诗作被抄录成集,即为《兰亭集》。

王羲之作为此次雅集的召集人和德高望重的书法家,被大家公推为《兰亭集》写序。他欣然挥毫,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将文字赋予了生动的情感和美感。序文中,王羲之不仅记录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更抒发了自己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东晋时期文人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哲学探讨。

这次雅集和《兰亭序》的创作,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会。它体现了东晋时期文人的高雅情趣和深厚文化底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兰亭集序》中的千古金句:

01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羲之《兰亭集序》

【品读】

一场盛会,群贤毕至,少长皆聚。无论长幼贤才,皆汇聚一堂,仿佛天地间最美的和谐画卷。贤者们的思想交汇在此,宛如星辰闪耀一般,彼此照亮,构成了这场无与伦比的聚会。人生短暂,然而这样的相聚,却让岁月顿时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02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兰亭集序》

【品读】

虽没有华丽的丝竹管弦乐相伴,但一杯酒,一首诗,却足以用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幽静的情怀在这一觞一咏之间得到了无限的释放,仿佛在这宁静的时光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的波动如同微风拂过湖面,细腻而深远。音乐虽不在场,但诗酒已足够成就这段隽永的时光。

03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王羲之《兰亭集序》

【品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像俯仰之间,瞬息即逝,仿佛整个一生都如此短暂。抬头低头之间,岁月早已悄然流逝,人生的聚散仿佛在一呼一吸之间便已完成。我们在这短暂的时光里相遇、相知,感受着生命的脆弱与珍贵,而这匆匆一世,也不过如俯仰之间的片刻光景。

04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王羲之《兰亭集序》

【品读】

曾经让人欣喜的事物,如今在俯仰之间,已成为过去的陈迹。时光如流水,曾经的欢笑与快乐,转瞬之间已成过往。那些曾经铭刻在心的美好,早已被岁月的长河冲淡,只剩下淡淡的回忆,留存在心底。人生如梦,过往的喜悦,如晨雾般散去,只留下无尽的惆怅与感慨。

05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品读】

深知将生与死等同看待是虚妄之谈,将长寿与夭折一视同仁也是荒唐的幻想。生死本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长寿与短命各有其意义,无法一概而论。面对生死的未知与无常,我们唯有坦然接受,珍惜当下的一切,而不是陷入虚妄的幻想之中。

06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

【品读】

后人看待今天,正如今天的人看待过去一样。时光流转,历史总是以相似的方式重复。我们今日的感慨与追忆,终将在未来成为后人的历史。生命在无尽的岁月长河里不过是转瞬一瞬,今昔的对比,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随风而逝,去而不返。

第十三篇:《阿房宫赋》唐 杜牧

《阿房宫赋》乃唐代文学家杜牧之佳作。此赋开篇便描绘阿房宫之宏伟壮丽,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奢华,令人惊叹。通过对阿房宫建筑之精巧、装饰之华美、宫女之众多等方面的细致刻画,展现出秦王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接着,杜牧深入剖析秦之由盛转衰,指出其因过度奢靡、横征暴敛而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农民起义,王朝覆灭。他以秦为鉴,警诫当世统治者不可重蹈覆辙,应爱惜民力,施行仁政。

此赋文笔流畅,辞藻华丽,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阿房宫的繁华景象。同时,其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无论多么强大的王朝,若不关注民生,肆意挥霍,终将走向灭亡。《阿房宫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和研究。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以史为鉴,珍惜和平,注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第十四篇:《逍遥游》庄子

庄子:逍遥是一种超脱、自由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为道家经典《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第十五篇:《陈情表》李密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呈上的表文。当时,晋武帝要李密赴朝任官,做太子洗马,即太子的侍从官,掌管整理图籍、讲经、祭奠先圣先师等事务,李密因祖母生病需要照料不能赴任,因而上表陈情。《陈情表》叙述了李密既要终养祖母以尽孝道、又要躬奉圣命尽忠国家的窘境。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李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孝道,拳拳孝心,感天动地,以致古人曰:“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

品读李密的《陈情表》,我们也要为李密的真诚所感动。至孝虽然是《陈情表》感动人的核心因素,但真诚却是《陈情表》感动人的基础。一定意义上说,晋武帝同意李密辞官尽孝,也是由于《陈情表》的真诚,向晋武帝讲明了真实情况。一是讲明了真实的家境。李密开篇就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即李密命运坎坷多灾,早年遭受忧患和不幸。这种不幸既表现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还表现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四岁时就丧父失母,则是悲剧中的悲剧。悲剧还不止这些,李密年幼时常患疾病,直到九岁时还走不稳路,“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除了家庭的不幸,李密十分孤单,还要忍受孤独的痛苦。“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这说明李密既无叔伯,又无兄弟,只有自己无依无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身体和身影的相互伴慰,真是身世悲苦、家境凄凉。二是讲明真实的祖孙之情。在李密失怙失恃的情况下,“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现在李密四十四岁了,祖母也九十六岁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俩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里叙述的祖孙之情,感人之深,令人潸然泪下。三是说明真实的祖母病情。李密说,祖母长期卧病在床,目前,更是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即祖母“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四是陈述真实的心境。面对忠孝的选择,李密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李密坦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所言质朴真诚,实实在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李密的真诚,不仅提升了孝的境界,夯实了孝的基础,而且打动了晋武帝,打动所有《陈情表》的读者。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