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仅是“水下碑林”,更是长江古代水文资料的宝库
它不仅是“水下碑林”
更是长江古代水文资料的宝库
在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部的长江流域,有一道身影静静地隐匿于水中。在过去,每当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长江的水位逐渐下降,这时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水文遗址——白鹤梁 ,便渐渐展现出它的真容。
白鹤梁题刻历史照片
白鹤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仅在冬春枯水时露出水面,石梁中间雕刻有一双石鱼。在北宋时,人们发现白鹤梁上的石鱼如果露出水面即寓意来年丰收,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引起极大关注。随着石鱼出水的寓意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并将相关诗文或与石鱼相关的内容题刻在石梁上,逐渐形成了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题刻
据重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统计,白鹤梁现存题刻165段。题刻内容一方面是文人墨客、往来的游客到涪陵白鹤梁参观时留下的诗文感想或是观看石鱼的“名人”留下的题名见证。据统计集历代名家文学、书法之大成的白鹤梁题刻,姓名可考者多达300多人,包括北宋著名的文学家黄庭坚、朱昂、吴革等人,也因此有了“水下碑林”的美誉。
黄庭坚题刻
题刻内容的另一方面则是记录石鱼出水时的枯水情况以及枯水程度,并由此判断年景丰收情况。从唐代广德年间,人们开始在石梁上记录枯水水位,题写年代、日期、观鱼情形等,在它现存的165段枯水题刻中,涉及水位观察的有108段,为长江航道运输以及现代水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参考,也为人们认识长江上游历史时期枯水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白鹤梁也因此被称为“长江古代水文资料的宝库”“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除了题刻以外,白鹤梁上的石鱼,还是先人用以观测长江枯水水位的独特标尺。每当江水枯落,石鱼出水后,人们便可通过观察鱼眼与水位线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江水的枯落程度。1963年,考古专家来到白鹤梁上考察,对双鱼进行了精确的施测,惊奇地发现石鱼眼睛的高程与川江航运部门涪陵地区的水位零点在同一水平线上,并测定出石鱼鱼腹的高程相当于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白鹤梁以双鱼眼睛作为零点水位标尺,比英国人在武汉江汉关水文站所设立的第一根水尺还要早1100多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是长江流域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
白鹤梁淹没前全景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以后,为原址保护白鹤梁题刻,先后论证十年,提出七个保护方案,最终采用“无压容器”方案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馆。该工程于2003年动工,历时7年。2009年5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
水下廊道
现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玻璃观察窗,安全近距离地观赏白鹤梁题刻,一睹长江边这一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于一体的水下奇观的独特魅力。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
文案、责编丨王子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丨孟京
中国水事综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发布、
中国新闻发布公众号等整理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收听更多夜读文章,请关注“中国水事”微信公众号,从菜单栏—主题栏目—夜读获取更多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