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成长是我的最高荣誉”——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师窦桂梅
活动名称: 2020年度全国教师育人示范推选活动
编号: 02姓名:窦桂梅
“让孩子站在教室中间”,带领团队创新两次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一等奖的教育扶贫方式,为900个贫困县的3800个远程教育站打造“永远在线课堂”; 把816段直播课送到教育战线“抗疫”第一线,……34年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窦桂梅永远站在课堂上。
——标题
说起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教师窦桂梅,人们并不陌生。
从主题教育到成志教育,她的粉丝遍布教育界,即使在遥远的农村,父母也用她的推荐书给孩子网购儿童读物……她是全国著名的国语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窦桂梅说:“我的第一个身份是教师。
国语立人,永远站在课堂上的“学术工匠”
来自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15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师范学校,30岁时成为吉林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窦桂梅以所有课程为研究课,永远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4年。
把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是她生命中取之不尽的动力。
20世纪90年代,是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大讨论的阶段,“教什么”到“怎么教”的方法论争论较多。
针对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窦桂梅说:“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立足课堂,尊重超越课堂的教师,超越教师”的三个超越。
2001年10月,作为教育部教育观念更新报告团主讲人,她走进人民大会堂,做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专题报告,并在全国巡回宣传。
2004年,窦桂梅提出小学语文主题教育的构想,以具有精神内涵的核心词为主题,引领学生语言发展、思维提升,丰富学生精神体验,形成主题引领的集体块状教育,从儿童特征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到学科教育中
她上课走路,用实践加以超越和印证。
窦老师有个习惯,不管哪个节的常态教育,她都要写三次以上的教案。 第一次是寒暑假提前准备时的第一次准备教案。 第二次是在集体教研、备课的过程中,根据稿件多么丰富的教案; 第三次是教学前夹在书里给孩子看版的教案。
在《牛郎织女》教学中,她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疑问。 “从一个侧面看,织女爱上牛郎不是很轻率吗? 为什么是牛而不是马和狗在传播? 》等23个问题,以“圆满”为主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分类整理,在主题推进过程中整合完成,引发学生对民间故事创作特点和价值观的讨论,弘扬和谐圆满的民族文化。
她进入苏州市盲聋学校,为盲童们上《秋天的怀念》课,用史铁生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好好生活”的生命体验……
34年来,40多个经典课例影响全国,发表学术文章约200篇,平均下载量1257次,平均引用频率57次。
窦梅带领团队为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小学生形成了《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清华附小的语文课》《影响一生的主题阅读》……在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维度上合作推进的语文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等。
在中国知网上,以“窦桂梅”、“窦桂梅主题教学”为关键词搜索词条分别为6655、3943。
博士、硕士毕业论文研究主题教育达2241篇。
正是由于这种不断的研究,小学语文主题教育才成为辐射较深的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流派之一,并于2014年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育成果一等奖。
以人为本课程,推动儿童实际取得的结构性变革
2010年底,担任清华附中第16任校长后,窦桂梅依然坚守着教学第一线,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过着沸腾的教育生活。
2011年初的一天,窦桂梅带领中层管理者给一年级学生上课。
她发现,不同的教师像走马灯一样轮流登台,都在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七岁的孩子们对这一天积累的知识碎片和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感到困惑。
联想到最近听的其他几节课,《咏鹅》同时出现在一年级语文和音乐教材上,语文课结束了,但音乐老师还是零开始。
过于强化自身学科属性,忽视了最需要做的“培养完整的人”工作,如何从困扰基础教育几年的现实难题中突破,成为困扰窦桂梅内心的一大难题。
她思考了自己解决语文教学“碎片化”问题的经验——主题教学。
这个经验能转移到小学的整个学科吗? 她对自己心中的想法感到兴奋,充满了立即行动的力量,组织了研究小组,一根硬骨头连着一根硬骨头啃,影响全国的课程模式越来越成熟,这就是清华附中的小“1 X课程体系”。
“1”是一门优质可行的国家基础课程,“x”是从“1”开始的儿童个性化课程; “”是指两者的相互作用结构。
“1 X课程”加强学科内知识有机联系,学科与生活、科技相结合,让儿童站在课堂中间,更好地建立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不断拓展思路、拓展视野,实现高质量成长。
正当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站起来说。 “课上我先试试。 来上课,向我的课开炮。
“《皇帝的新装》《大脚丫跳芭蕾》《阿长与山海经》《时光中的父亲》0055-790000等一个个精彩课例,成为老师们跨越课堂难题的阶梯。
“她是教师中的好校长,也是校长中的好教师。
“清华的小老师们这样评价她。
在她带领下,“1 X课程”在全国引起了基础教育的强烈反响。
《课程教材教法》发表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建构与实施》的下载量达到13120次,引用频率达到137次。
每周5小时示范课通过网校,向900个贫困县的3800个远程教育站直播,每学期带着全国偏远、北京市偏远县的学生进行“体验式”和定向学习,每年达到100人以上,教育投递课的足迹
10年来,该校在昌平、海淀、朝阳实行跨区域一体化办学,让学生在家门口同样享受成志教育成果。
成志树人、儿童视角研究百年学校价值坐标
每天早上,窦桂梅站在学校门口,微笑着竖起大拇指、鞠躬迎接学生。 一站是10年。
校长工作了这么多,需要吗? 她说,这个习惯有助于我认识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把观察发现转化为育人的行为。 也让孩子们和父母们知道,这所学校里总有人能为他们竖起大拇指,信任他们,为他们分忧解难。
彭先生是被窦桂梅的大拇指照亮的孩子。
曾经的他是班里的“种子”。 学习用品很乱,上课总是左右为难。 班上发生的事好像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有一次,窦老师来这个班上数学课。
数学老师在说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估算“鸟巢”的面积相当于多少个附属运动场。 其他同学还在演算,坐在角落的彭冷不丁说了一句“41人。
”说完,又开始自作主张地玩了起来。
虽然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但是洞老师举起了双手,对小彭竖起了两个大拇指。
这一幕碰巧被这个抬起冷头的孩子看到了。
下课后,知道小鹏回答正确,窦桂梅带着数学老师疾步来到小鹏面前,“小鹏,你怎么这么伟大,又快又准?
”小笔的表情一闪而过,她说:“没什么,本来就是这样。
”
这是个契机! 窦梅亲手写了校长奖,同时送给他一件特别的礼物,郑重地送给他一只画笔和纸。
从那以后,每天窦桂梅在校门口接学生的时候,只要见到他,总是大声叫他的名字——小鹏! 三八节学校呼吁孩子给妈妈写奖状,但她意外地得到了彭小姐的奖状。
被窦桂梅点亮的孩子还有很多。 藏族男孩、丹珠、冰球男孩、温博成、小不点李嘉华……这一个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引发了教育工作者思考当下孩子应该如何引导,细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问题。
于是,在2015清华大学附属百年校庆之际,窦桂梅带领团队系统梳理百年校办经验,构建学校成志教育的培养体系,让现在的孩子树立理想的抱负、意志品质,“从小学做人,从小学志,从小做起
确立了实现成志教育的三条实施路径:成志学段三级(一二年级为启程学段,基础扎实; 三年级学生知行学段腰硬; 五年级修远段,起点高),顺应儿童本能和段的特点,保护至激发兴趣,前进至兴趣形成阶段,节点上升; “1 X课程”挖掘国家教材中学科和活动育人要素,通过课堂主渠道优质落实、落地生根; 主题小组探索激发孩子面向未来潜能,自觉超越的课堂形态。
2018年,清华附小获得第二届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这是基础教育界唯一一所两度获得国家成果奖一等奖的学校。
研究步伐从未停歇,这一年“小学立德树人成志育人模式实践研究”获得国家社会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
2020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清华附小开展“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机制研究”课题研究。
面对以上各方面的高度肯定,窦桂梅说:“教育者是我教书的本分,孩子的成长是我最高的荣誉。”
助力公益,在战斗“瘟疫”中为全国小学生直播
2020年春天,突然新冠导致的肺炎疫情扰乱了原本的教育秩序。
2月初,受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与该校协商——能否承担疫情期间向全国小学生直播所有学科课程的任务。
电视直播、覆盖所有学科、全国小学生都在看、疫情不断播出、学校工作也要妥协……这场“大考”,是接还是不接? 桂梅说:“清华附小是一所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校。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特级教师。
国家的需要是我们的使命。
”
从2月17日开始,窦桂梅的生活调整为直播授课时态。
每天12次的直播课意味着她要听12次,参加12次研究。
她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研讨,将直播课准确定位为学习指导课,并在电视台专门录制了《同上一堂课》的收视指导,以直播课为载体告诉每个学生如何促进自己从学习到自主学习的过渡,最终实现自动学习。
她发挥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机制,立足线上线下,形成25个一体化协同备课团队,协同办学; 特级教师带队授课,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团队集体检查关系,共同鼓励; 组建外部“第三方专家”咨询小组,开展课前诊断和课后评估,整体形成校长引领、专家引领、特级同行、同伴互助、自我反省的良好教研链条。
使命面前,窦桂梅每日随队摸爬滚打,“五关斩六将”:第一关,教学内容“专业在屏”第二关,体现互动的“孩子在屏”第三关,备受关注的“PPT在屏”第四关
近4个月的“同一节课”,清华附属小一体化的233位老师直播的816节课,窦桂梅节参加,节目闭幕。
于是,在与老师们一起“切磋”、“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支勇于担当、勇于碰撞、勇于创新、人人“制造不漏气发动机”的教师队伍。
在那段艰难的时光里,“别担心,有窦老师和我们在一起”,是这支铁锤支撑团队一直走过的坚定力量。
疫情直播以来,全国每天收视用户2500万人左右,直播和点播总量达到6.25亿次,节目收视率上升539%。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课”的现场直播问卷调查中,整体满意率达到91.2%,83.5%的观众观看了小学课程。 平均每次收视时间为29分钟,收视完成率接近100%。
清华大学附中《同上一堂课》以出色的学习指导和学习效果赢得全国各地师生、家长等众多好评,成为孩子们难忘的共同记忆。
《中国教育新闻》刊登的评论家文章说:“他们上直播时,成千上万的学生工作日准时在屏幕前等待。 这是一份多么壮观的师生心灵之约,它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自信和力量,让我们真正触及了国家的温度和使命之重。
”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对于直播老师,窦桂梅是特级教师,是指导、引领、榜样; 面对疫情防控,她是特级校长,面对全体师生安全健康的小同学,她还担任了副班主任,带着教师,上了六年级六个班,听从班主任的指挥,参加“网上班会”,指导学习小组
正是这种全方位的深藏,让清华大学附属小学顺利完成直播任务,为校园顺利、安全地复课做准备。
同时,通过网络学校为在校学生乃至全国儿童的在线学习提供《“1+X”自主学习资源清单》,一站式解决学生家庭学习的问题,开始思考未来“后疫”时代在线混合式教学的新思路。
在这次“疫神”高考中,他带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受命、创新教育扶贫模式等,拓展辐射效应,高呼“努力成为更多孩子的榜样和引领者”的响亮口号。
她和她的团队没有辜负时代的期待。 教育部在给他们的表扬信中说:“清华附中的优秀骨干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勇于担当,积极奉献,圆满完成国家平台直播、录播任务,为全国中小学开展‘停课停课’作出重要贡献。
”
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活,窦桂梅这样说道。 “30年来党和人民的培养告诉我们,——教师是我的首要身份,也是我的首要使命。
时代选择了我们。 我们只有以舍弃我任何一个人的勇气冲锋陷阵,做人民需要的四位好老师,和全国所有教师一起做学生的四位导师,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