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基础教育如何做好“新基建”?——《教育三人谈》系列直播第10期实录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表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

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础设施”)是国家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引领力,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

当前,教育“新基础设施”推进面临哪些困难? 学校如何克服困难,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体系? 学校如何进行教育新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 《教育三人谈》第十期邀请中小学校长参加主题讨论,谈基础教育如何建设“新基础设施”。

议题1 :当前教育“新基础设施”推进面临哪些困难?

深圳市光明区百花实验学校校长刘全兴

一个是关于教育的“新基础设施”

教育新基础设施是国家新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内驱,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举国战略。

教育新基础设施主要从网络新基础设施、平台新基础设施、资源新基础设施、校园新基础设施、应用新基础设施、安全新基础设施六个方面着力。

对教育“新基础设施”的再认识

认识一:与传统的面向连接的通信基础设施相比,新的信息基础设施以数据元素为核心,是整个高质量教育系统的数字基础,信息基础设施是“新基础设施”的重点。

教育“新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互联网、教室等硬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还包括资源、应用等软基础设施支持。

新认识二: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基础设施、特高压、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七大领域,其核心是建设两个核心生产力。 一个是计算力,两个是连接力。

教育“新基础设施”对教育的巨大影响

新基础设施的7个领域中,5G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领域与教育行业的关联更加密切,可以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大影响1 :远程教育。

5G网络低延迟、宽连接、大宽带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流畅的体验,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可以达到与面对面交流基本一致的速度和效果。

重大影响2 :学科革命。

新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和发展必然会给培养和提供人才的学校学科设置带来变革。

重大影响3 :学习变革。

新技术的发展,将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分析和个性化评估,为每个学生规划合适的学习路径,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因材施教。

教育“新基础设施”的挑战

课题1 )目前,缺乏具备教育“新基础设施”整体解决成熟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现有产品和解决方案与高质量教育升级要求还有差距。

课题2 :教育“新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产品不足。

如芯片、基础软件、工控系统等领域长期受制于人,高端装备、传感器等产品对外依存度高,在面临“绞杀”风险的同时,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技术壁垒,需要制定行业生产标准。

挑战3 )新要求新技术新应用推广难度大。

教育环境因地区、学校类型不同,基础条件差异显著,许多中小学还处于2.0以下阶段,初期集成度低,标准不同,平台无法互联互通,数据孤岛林立,业务合作困难等问题突出,资源浪费

四(缺乏资金和人才保障,教育“新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发展,往往需要投入大、周期长、复合型的研发人才,也需要对用人单位提出更高的标准。

(挑战五)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不足,信息流带动人才流、物资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的有效流通,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前瞻性、系统性、安全性亟待提高。

二是深圳“新基础设施”和深圳教育“新基础设施”

深圳“新基础设施”。

深圳已进入两区驱动、两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新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圳新形势、新任务下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深圳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

政府对“新基础设施”的认识计划走在前列,是为了抓住战略机遇而实施的。 深圳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2月21日颁发了《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 该规划利用实施“新基础设施”的契机,将深圳打造成为世界先进创新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互联网建设规模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

深圳教育“新基础设施”。

深圳教育“新基础设施”作为深圳“新基础设施”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规划纲要(2021-2035年)》 《深圳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及《深圳创建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等相继被发布。

其中《深圳教育先行示范规划纲要(2021-2035年)》 (七)项,拟启动未来教育探访工程,加快深圳云学校建设,实施云课程、课程、教材和教育资源建设行动。 深入建设智慧校园,推进未来教育体验中心、高新技术体验中心、跨学科创新实验室和数字学科课堂建设,首批建设10所混合学习试点学校; 探索“人工智能”新课程,探索公共课机制,创建“教育共同体”。

(十五)项中)开始实施智慧教育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教改、基于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型教学学习模式”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发布工作方案,确定区校级实验项目,开展实验工作; 优化“深圳教育空中课堂”,升级数字化资源平台,选择优秀教师准备优质课程,推进优质备课资源共享。

目前,深圳已建成深圳教育云集成平台,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期间为“停课停课、停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验证了深圳教育系统信息化发展的成绩。

“千兆”光纤网络上学、新建学校5G网络信息全部覆盖,已成为学校标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作为信息应用和电子研发的先行城市,具有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融合研究的优势。

目前,深圳大型信息科学类企业如果开展深圳教育系统与教育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将成为深圳教育“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亮点。

三是基础教育学校“新基础设施”实践

深圳市光明区百花实验学校作为2019年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三年来初步建成了设计理念先进的现代智慧学校。

主要做法有:一是合理安排新建学校开办经费,适度优先安排学校智慧建设,完善智慧教育设施。

二是校园智能建设规划适度推进,避免功能重复浪费和提前淘汰。 学校主动组装了机器人、AR、VR、MR、无人机等技术和体验装置、智能教育系统。

三是校园智慧建设必须是合理的框架,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我校智能校园总体规划为物理校园和虚拟校园两个园,其中物理校园分功能子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智能管理子系统(办公、总务、人事、安全、财产、学生、教师、教研、 分为课堂管理、课后管理、大数据辅助决策)、环境支撑子系统)、硬件管理环境、软件支撑环境、资源辅助环境

四.为提高场馆和资金使用效益,建议将功能教室进行多功能融合。 我校文化馆、科学馆、心理馆等设备先进,可满足多学科多功能使用。

议题二:学校如何克服困难,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体系?

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林豫

重庆市第三十二中学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始建于1954年。

我校将在沙坪坝区信息化建设与“沙坪坝区智能单元校本教学改革”建设的融合中,发挥办学特色,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体系。

多措并举,构建支持信息化教育的教育环境

一是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

两年来,在上级的支持下,投入专项经费,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完成了全校教室班通一体机的设备升级。

二是推进互动式课程建设。

创造性地建设智能笔交互课堂,将物联网、电子书包、交互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新型专业化的智能交互设备和集中管理,营造新的智能学习环境。

三是提高智能管理水平。

构建了基于钉钉的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了公文流转、休假等模块化的网络校园管理。

通过教委云平台建立校本库、教师个人空间建设。

运用结合,夯实支撑信息化教育的云教育服务平台

一是强化云教育服务平台功能。

依托重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富有沙坪坝区特色、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沙坪坝区智慧教育云平台。

学校教师在云平台人人有空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流量畅通,校际应用数据共享,基本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二是促进云教育服务平台的应用。

我校组织开展平台应用和推广培训,组织教研组、准备课题组参加平台应用专题培训,全员参加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2.0全员培训项目,将云平台使用纳入培训和考核范围

引领项目,构建智能单元化学本教学模式

一是成立项目研究小组。

实行分门别类战略,采用项目推进方式,课程中心主导,把构建以学习单元为焦点的智学本教学模式作为学校重大项目,成立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和我校研究人员在内的研究小组,集中力量攻克难题,及时为学校提供服务

按照素养本位教育的改革方向,将“智能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分解为多个重点项目。 建立评估机制,信息技术支持,确立学习主题,制定核心任务体系、目标系统,评估学习设计,创设学习情境,设计问题载体,策划学习过程,设计检查工作,引导学习后反思。

二是研发项目的研究计划。

各项目组将课程设计站位从课时提高到单元,在全面关注本项目与智能单元化学本教学模式构建、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一个学期的研究计划,根据本项目单元教学要素的设计依据、设计原则、设计

三是落实项目研究方案。

项目组通过在线和离线、文本和口述等多种形式开展研究活动,在专家的指导和指导下,项目组利用暑假时间进一步充实和优化研究成果,支持教学。

活动驱动,促进智能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

一是“校本研修节”活动带动。

区教师进修学院主导举办每年一次的校本研修节活动,全区中小学干部教师呈现集中核心素养学习单元的科研课堂活动。

研讨会上呈现的学科课程、学科小组讨论课充分体现了活动主题——对以核心素养为焦点的学习单元的本教育。

全校师生通过在线直播实时学习,感悟信息化建设与“沙坪坝区智能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建设高度融合,指导教学实践。

二是“沙磁杯优质课赛”的活动驱动。

以区教委名义发文,由区教师进修学院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学校、校际共同体、区“三级”沙磁杯优质课比赛活动。

比赛活动指向核心素养,聚焦学习单元,融合信息技术,明确学习本教育。

学校积极参与,初期组织开展“校内练兵”,冠军进入校际共同体组织初赛,最后参加区级决赛。

每年开展“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将课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引领。

每年利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契机,学校帮助参评教师运用智能单元化教学理念磨炼参评课例,将信息化建设和“沙坪坝区智能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建设融入课例的高质量表达。

开展随访,提高干部教师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能力

一是开展系列化专题培训。

围绕“智能单元化学本教学改革”,开展长程序孵化型教学,着力提高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单元化学本教学的融合。

二是开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班。

充分利用新教师岗前培训、学科教学能力培训、暑期集中培训时间,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增设校本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课程。

专项评估,确保学校开展高质量工作

一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止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评价。

每学期开学第三周评估各项目组工作计划、学期研究计划等; 学期末前两周评估当期相关活动记录、研究工作总结、学科单元设计和实施作品等。

二是采用学校自评与区域评估、统一评估和抽样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评估。

在区域流程评估中,各学校对所有指标进行自评,并按10分制评分; 部分指标按学校接受地区评估,基于地区评估; 其他部分指标采用随机抽样进行区评估,未经区评估的,按当期“(参与评估指标区评分参与评估指标自行评分)未参与评估指标自行评分”计算得分,每所学校抽取的总次数相等。

三是通过钉钉系统和智慧教育云平台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信息采集。

本公司通过钉钉系统建立评价群,发布和反馈评价信息,利用“文件采集”功能接收资料,利用“智能填表”功能填写相关数据; 通过链接共享和直接登录,收集各项目组在智慧教育云平台上表达的学校、教研组计划、汇总等相关信息并进行评估。

四、及时通报评估结果,按照指标属性分类计入总分的方式进行量化评估。

各项按10分制评分,各时间节点评估结束后及时通报评估结果,结果关系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优秀教研组、备课组的评估。

议题三:学校如何进行教育新基础设施的创新应用?

陕西省米脂县华润希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海东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出现,信息化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弱、各级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切实增强我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了特色化发展方案。

指导思想

以全国教育大会和陕西省教育工作大会精神为指导,贯彻陕西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等精神,按照《榆林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区县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制定我校《提升工程2.0 ‘实施方案》。

信息化环境分析

首先分析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总结学校现有信息化设备和教室数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制定。

其次,总结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目前,学校教师对教育资源平台应用不熟悉,搜索资源能力相对较低,基本教育APP应用和编写能力相对较弱。 例如,Office软件PPT课件的制作能力较弱。

Excel数据处理软环境相对陌生,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相对薄弱,使用技术单一,整合资源能力一般。

课程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融合程度低,使用信息技术学科比较全面,但仅限于教学课件、媒体音效的播放。

课程形式单一,教师信息化教育应用常态化需要完善。

研修的目标

总目标是构建以学校为基础、以课堂为基础、应用驱动、注重创新、注重精准评价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模式,探索提高骨干领导、学科联动、择业学应用能力的新途径; 形成学校有计划、有计划、教师有名单的“推进学校整体”新机制。

年度目标包括开展通识培训,使全体教师认识和理解“能力提升工程2.0”的内涵,更新教师信息化教育观念,增强教师信息化教育意识; 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让每位教师在整个学校完成中微能力点的选择学习和应用,实现简单技术的常态化。 试图通过混合式校本研修提高各教研组的教研水平,初步建立促进全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化专业素养提升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利用各种技术整合信息化教育资源,改变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研修的任务和措施

7月成立管理团队,包括组长、副组长、信息技术骨干和骨干教师。

8月安排管理团队参与网上培训,认识和了解信息技术提升项目2.0的内涵,制定“全学校推进”混合校本培训方案和校本培训应用考核方案。

9月召开全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研讨会,学习各级各类中央省市“能力提升工程2.0”相关文件,研究学校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9月中下旬培训技术骨干教师全员,指导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特点,根据4个维度、30个能力点,选择2个微能力点进行在线自主培训。

10月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培训,围绕学校管理团队选定的6个微能点,开展专家培训讲座、教研组集中交流讨论、年级组集体备课、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例听、说、评等

10月集中开展培训成果提交展示,将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及展示活动的情况(教师编写的课件、微课、教学实录、教学设计、STEM课程案例、信息化案例等)收集整理到学校资源库中

期待研修的成果

办学成效: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背景,通过混合式校本培训,更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研组成果:通过开展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尝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教师个人成就:通过培训,完成线下50学期的教学任务,积极参加新媒体新技术教育应用大赛、课件及微课制作大赛等活动,实现简单技术常态化,努力成长为新时代信息技术素养创新型教师。

培训组织保障

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学校各级干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

校长全面负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2.0校本研修工作,明确任务,分级负责,在线教学时间不少于50小时。

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实施。

要有效实施校本研修,必须重视校本研修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并严格执行校本研修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做好培训记录,健全培训档案和教师成长档案。

要加强过程性监督检查,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培训,切切实实、讲求实效。

落实经费,保障培训条件。

教师培训所需经费学校要加强统筹考虑、优先安排的多媒体教室建设,做到使用方便、充分发挥作用。

充分利用国家投入的配套设施和设备,加快校园网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为校本研修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确保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2.0各项研修落到实处。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加强信息技术学习,根据学校技术骨干提供的信息技术二维码,结合自身实训能力点,学习相关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

资料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