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我们为何要重视审美教育?
如果说艺术对生活世界的功能主要是审美功能,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审美一般被理解为超功利,所以是超现实的。
当艺术与生活的世界构成审美关系时,艺术所具有的态度往往被人误解为静观与爱玩,有时会扭曲为诗意浪漫但又空虚的幻想。
但艺术的审美绝非如此。
因为艺术是批判,所以它一方面对世界的关系是解构性的,另一方面是建构性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不仅解释世界,而且改变世界。
当然,艺术改变世界不是作用于整个世界,也不是借助自然和技术。
艺术想要改变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人本身。
因此,艺术对生活世界的审美作用表现为艺术对人的审美教育作用。
年画《小小海洋家》,1979年,陈辅,7792cm,纸本,中国美术馆藏。
教育自古以来在人的生活世界里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们一般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其本身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在现代教育的理念、制度和实践中,教育越来越多地发展为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也就是与现代技术体系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
然而,教育在本质上比这更具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无论是汉语还是西方语言,教育这个词的本意都与孩子的培养息息相关。
教育是孩子学习,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文明或文化状态,成为真正的人。
它规定了教育的本质是作为人自身的教育,具有启蒙、培养、完成的特性。
启蒙的本义是照亮黑暗,从而开发无知,使野蛮的自然生命活动自主地向着自觉自由的文明状态发展。
培养就是使人茁壮成长,不伤害别人,保持自己的本性。
完成就是人格的形成,也就是成为获得完美人性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人性教育。
《举杯邀月图》,南宋,马远,绢本,24.525cm,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审美教育作为美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广义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社会、精神中一切美的形态进行人的陶冶,达到人的身心美化。
但狭义的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美的教育。
美育的历史就像艺术的历史一样,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
原始社会的巫术不仅是人与鬼神的沟通与对话,也是人自身身体和心灵的广阔审美教育。
中国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将美育纳入了人性塑造的教育体制。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除经学内容外,还包括诸子百家和诗词歌赋,都兼有美育的功能。
但对于读书人,也就是受过教育的人来说,也要精通琴和书画。
这是特别的审美教育。
长物斋、苏州博物馆陈列、潘文勋摄。
与中国美育的历史不同,古希腊的雅典教育制度包括缪斯教育和体育。
前者是综合性的文艺学习,后者是身体健康和动作的优美训练。
中世纪是宗教时代,却利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宗教艺术对人进行审美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全面的完人,因此教育科目包括智育、美育、德育、体育等,其中音乐和绘画对儿童教育尤为重视。
18世纪法国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反对强制理性。
他重视感觉在教育中的作用,其中尤其是触觉、视觉、听觉等。
18世纪德国席勒的美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认为,从自然人达到道德的人必须成为审美的人。
审美是感性与理性对立和冲突的解决,是人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和解放。
但是,审美教育作为美教育的独特性是什么呢? 审美教育确实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与科学教育相比,这是感性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比,这是情感教育。
另外,审美教育将自身表现为一种快乐教育和游戏教育等。
当然,我们发现审美教育的根本特性不是体育那样的单向身体教育,也不是单向智力和德行教育,而是身心为一体的教育。
也就是说,审美教育既是身体的,也是心灵的。
但仅仅把审美教育理解为身心一体的教育仍然是空洞的,还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艺术本质对人身心的规定。
如果艺术本身就是人类技艺、欲望、智慧的活动,那么艺术或审美教育也就是关于人类技艺、欲望、智慧的教育。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把审美教育把握为身心一体化教育、感性教育与情感教育、快乐教育与游戏教育等。
《贾宝玉初会林黛玉》,清、孙温、绢本,43.376.5cm,旅顺博物馆藏。
审美教育作为人的技艺、欲望、智慧的教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技艺从技艺到技艺。
审美教育当然也是最广义上的技术训练,它体现了人们对绘画用纸、颜料、音乐乐器等各种器具的掌握和操作。
尽管如此,这种所谓的技术与现代意义上的机械技术的运用不同。
这就在于艺术活动的技术性支配着人的要素,也就是身心活动,而不是物的要素。
另外,艺术在技艺上也超过了一般工匠的劳动技能,也是一种特长和绝技。
这是因为艺术是人自身的活动,也是心灵的自由活动,人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经历了自由。
因此,审美教育从技术和技能的掌握上升到艺术技艺的经验。
第二,就欲望而言,那就是把欲望转化为感情。
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其他活动不同,艺术揭示和生产了人类的欲望,特别是人类身体的各种欲望。
但艺术既不是直接或间接的欲望刺激物,也不是虚幻的欲望满足品,而是对欲望自身本性的批判,也就是欲望自身境界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艺术将欲望转化为感情,人的自然性转化为文化性或文明性。
因此,人的本能不是兽性的,而是人性的。
所以,性欲不仅仅是结婚,而是爱; 食欲不仅满足了饥饿,还成了一种礼仪。
通过审美教育,也就是艺术的熏陶,人性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欲望得到了升华。
第三,就智慧而言,那就是转化为智慧。
艺术不仅表现了人身体的感觉和意识,而且表现了民族和时代的观念。
因此,艺术是意识形态的,受权力话语的支配。
但是,所有的艺术,特别是伟大的艺术是关于智慧的言说。
智慧不是一般日常意义上的意识,而只是意见和常识,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知识,也就是关于真理的知识,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大道。
在艺术和审美的经历中,人与智慧的相遇,同时也是与意识的分离。
但是,智慧并没有抛弃意识,相反,它规定了意识,使意识成为智慧。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审美教育实施了人的身心一体的培养。
受过审美教育的人可以通过美接受知识和意志的训练,拥有智慧、爱和创造力,达到自己的自觉和新生。
这正是“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意义。
【本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学原理(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