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文章,任人唯贤 选贤与能的下一句

作者:聂菲璘

《尚书咸有一德》有句名言。 “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人人都好”就是从这里来的。

任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官员的贤德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治乱兴亡,关系到民风善恶之薄,关系到君主的对错劳逸,乃至成败存亡。

古代尧帝用大舜,舜帝用“八元”“八恺”,商汤用伊尹,文王用太公,武王用周公。 因为这些君主有贤德之臣的辅佐,所以成为了天下的共同主人。

春秋时代齐桓公用管仲,晋文公用岳父犯,楚庄王用孙叔敖,秦穆公用百里西,诸侯国君都用干将能臣,故称霸天下。

三代之季,夏桀近干辛、推哆,商纾近崇侯虎、恶来革,周励王听荣夷公、励公长父,周幽王听傅公夷、蔡公谷,这四位末代君因聘用奸臣,成为亡国之君。

将以上“王天下”“霸天下”和“亡天下”的君主进行比较,证实了《说苑》中“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的说法。

得贤者安昌,失者危在旦夕。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没有人不是。

在古代中国,人人聪明的道理基本上为历代统治者所接受和尊崇,但在操作中,单凭人人聪明并不容易实施。

囿于制度约束和统治者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好人往往只被父母替代,好人只被利益替代。

《墨子尚贤下》对此,王公贵族们知道,在坏弓的修理、病马的治疗、衣物的剪裁、牛羊的屠宰上,会选择好匠、兽医、裁缝、屠夫,即使自己有亲人,也不让他们做。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不正当地损坏财产的危险。

但治理国家时,他们不假思索地推荐录用亲人,无故录用富贵、美貌的人。

这样,这些王公贵族对国家的爱比不上这些财物。 这就是说,虽然知道小事会选择贤任能,但在大事上却不知道。

纵观历史上王朝更迭、兴衰的得失,不难发现,做一个好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任贤的前提是得贤,也就是说必须选择贤和能。

“选贤与能”一词来自《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择贤而能,取信修睦。

,通过“举”,“选贤与能”也是“选贤”,即选能人。

现代汉语中,“贤能”一词通常连用,但在古代,贤是贤,能是能。

例如,《周礼天官大宰》云:“三说进贤,四说使能。

” 《诗经大雅烝民序》云: “任贤使能。

“那么,什么是贤? 能是什么? 贤和能有什么关系? 郑玄注记《周礼》说:“有贤、德行者。

是的,有才能的人。

“孔颖达《毛诗正义》云: “有德称贤,有伎称能。

“知道贤、能的区别,即德、才的区别。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德与才的关系说:“才者,德之资也; 有德者才帅也”,根据有德者将人分为四类。 “才德全尽所谓圣人,才德兼亡所谓愚人,德胜才所谓君子,才胜德所谓小人”。

在这四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胜过德行的“小人”。

博学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品德的行为,可能会有知识越多、能力越强,危害反而越大的现象。

所以,司马光建议,即使所有的选举人才都得不到圣人、君子,但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这是因为君子以才行善,小人以才作恶。

用才能行善,善尽善尽; 凭才能做坏事,邪恶也会席卷而来。

这就像《孔子家语五仪解》比喻的那样,射箭的弓可以调整后再变得更强。 马驯养后才能期待它成为良驹; 学者首先要具备诚信德行,然后才能追求智慧和才能。

没有德行却是多余的,不能像豺狼一样接近。

因此,古人在选择人才时,主张德才兼备,总是以德为先。

那么,选择贤与能以何德为先呢? 孝德为先。

《孝经》中,“夫孝,德之书也。

实践孝道可以培养人的感恩、恭敬、仁爱、责任感,孝道一开,百善一开。

把这样的善推给自己和别人,说:“所有的父亲,像所有的父亲一样。

事诸兄如事兄”是处理个人与家庭的伦理关系,向社会和国家拓展,从而“移孝作忠”。

忠本一致,《礼记祭义》云:“事君不忠,非孝也; 手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陈(阵)不勇敢,也不孝顺父母。

“所以,一个孝子是忠诚勇敢担当的,所以《后汉书》云:“求忠臣必在孝子之门。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能力的选择制度。

设计这些制度的目的,都是为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

但领导者能否真正选择能人,关键在于自身的德行修养。

在《大学》中,说“有德就有这个人”。

统治者能思天下,心存苍生,尊重智者,任用能臣让俊杰在位,天下贤人都会高兴。

贤士欢欣鼓舞,当然会来辅佐君主。

也就是说,明君的道德修养和礼敬贤者的态度是志士豪杰赶来的动力,这是“同时相应、同气相求”的迷人规律。

《中庸》云:“为政在人,择人修身,修道,修道成仁。

“领导者修身养性,以身作则,就会懂得人的善责。 智者很明显,就是懂得人的智慧。

可见,选贤与能也要以用人修身为本。

(聂菲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