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知识付费能否解决年轻人的焦虑,付费买课

光明日报记者陈雪张云光明日报通讯员龚朵拉

在网络时代,很多问题都会变成商品。

“跳槽的时候怎么挣更高的工资? ”“如何锻炼自己的演讲技能? ”“如何顺利度过感情难关? ”在网上知识问答环节,点击付费就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人生小贴士。

知识也经常被当作“快餐”出售。

“100堂从入门到过瘾的音乐课”、“人人都能理解的法律课”、“一招搞定所有外语”……打开手机,这样的标题视频教程随处可见。

“学海无涯,付费造舟”。

当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时,一些人开始学习如何缓解焦虑,提高学习和生产力。

也有年轻人想通过学习知识来缓解不安,但通过学习知识感到不安,无奈只能问前面的——“拿什么来缓解你,我的知识不安”。

江苏常州地铁1号线开通了“有声图书馆”主题专列,乘客扫码即可听书。

新华社发

“买了课就像山一样倒下,学习就像牵线一样。”

黄小姐是武汉某大学的大四学生,大学期间,她在知识付费产品上的花费已经过万。

“我买过公众号介绍的运营课和写作课。 语言容易就业,据说在网上学过一段时间外语。

上学期,听说数据分析行业人才不足和工资高,马上报告了在线课程。

黄先生在复印课程时,被主人公升职加薪的反击经历深深感动,他告诉记者:“如果学习了这些课程,我好像也能和他们一样优秀。”

为了能在毕业时找到满意的工作,黄某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通过付费课程“武装”自己。

“但是,买课如山,学习如牵线,这些课没有坚持到最后。

小黄,平时学校的课很紧张,没有多少空闲时间。 另外,因为课程一直在账户上,有效期很长,所以学习总是一门心思。

“最后,随着没完成的课程越来越多,我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陕西省图书馆,读者在看书。

新华社发

当被问到是否会继续为知识付钱时,黄女士的回答是“是”,但她指出,她现在的烦恼仿佛自己进入了“死亡周期”。 “我的不安被宣传到课堂上变重了,所以想购买他们的解决方案进行救济,但陷入了新的不安”。

对许多大城市的白领来说,利用上班、睡觉等零碎时间进行学习和提高,不仅是一种“潮流”,也是年轻人抵制内卷化的不得已选择。

豆瓣用户伊琳嘲笑说,这是一个知识不安严重的“资深网络韭菜”。 他注意到身边的同龄人经常谈论自己从未听说过的内容。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太大了,感到一种洋洋感叹的挫败感。

所以,看到他们上什么课,我也马上跟风报名,担心自己落后了。

伊琳说,他对“13天给你读中国艺术”“32节理财课有钱生钱”等快餐课程非常着迷。 据说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以为找到了学习的捷径”。

在体验了各种平台的多样化课程后,艾琳表示,如今自己不再继续使用知识付费产品,课程质量是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

快餐式的课程确实很短,但系统而不深入,似乎是碎片化的知识积累。 “老师不断地抛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术语,沉浸在‘获得了新知识’的喜悦中,但回过神来,我并没有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在浙江湖州,书店扫描二维码,听有声读物介绍的顾客。

新华社发

与艾琳对知识付费产品的负面评价不同,就职于北京某互联网企业的罗医生仍然是此类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罗老师说,自己的行业技术迭代非常快,要跟上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 “我通常根据工作常用的技术领域有针对性地购买和学习课程”。

即使学过,罗老师也坦言自己还有一定的知识焦虑。

“我的不安主要来自对自己拥有的技术广度的不满。

罗老师说:“一切技术的扩展就像辐射网,任何小事都会扩展新方向、新知识点。”在不断的学习和应用中我总是接触到一些陌生的领域,所以无法全面思考问题。

在采访中,他表示这种不安和解了,“学习还是稍微放慢了脚步,不能着急。”

知识支付从野蛮生长到“冷静期”“后半部分”

现在,为知识付钱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近日,记者进入北京朝阳区一家获得APP的公司,迎宾区大屏幕上实时滚动显示最新数据。 今日累计活跃用户57.3万人,今日用户学习时间46.6万小时,最热门课程《吴军硅谷来信》 《蔡钰商业参考》 《卓克科技参考》,听书方面《薛仁贵》

9月20日,湖南长沙市民在一家书店选了一本书,利用中秋节假期忙着“充电”。

新华社发

据APP介绍,截至2020年底,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达到2403万人,其中付费用户占25.71%。

据喜马拉雅港股上市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度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11亿,付费率为12.3%。

知识收费的火爆程度也得到了相关机构调查数据的印证。

到2020年,国内知识付费用户数已经增加到4.18亿,市场规模达到392亿元; 2021年,知识付费用户数预计将突破4.77亿人,产业整体规模将达到675亿元。

回顾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历程,不少人认为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喜马拉雅、知乎、得、分答、果壳、36氪、豆瓣等互联网平台纷纷推出付费套餐、付费阅读、内容鉴赏

特别是新冠肺炎爆发后,“住宅经济”迅速升温,人们对知识付费的热情比以往更高,其间63.1%的中国用户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

但与此同时,付费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知识点碎片化、广告宣传“销售不安全”等情况也频遭诟病,知识付费也从“一窝蜂”、“抢”进入冷静期,曾经遭遇行业挫折的知识付费开始进入更为焦灼的“下半场”。

据喜马拉雅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亏损68.66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约380%,无法保证短期内实现盈利。

同样以“耳朵经济”为中心的荔枝从2018年到2020年也出现了赤字。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和平台都开始思考,知识到底能作为“快销品”存在吗,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真正好用、可持续、避免焦虑的?

在APP负责人赵熙看来,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计划有利于更深入、更长远地学习。

赵熙表示,APP 80 %~100 %的用户数占55.97%,换言之,一半以上的用户可以从头到尾听到套餐的语音。

“在一个课程训练中,如果能将一个大目标分解为几个小目标,就更容易实行,人们可以在时间的变化中感受到自己知识的积累。

赵熙说她正在考虑如何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最近,《高绩效团队应该这样带》课程上线了。 她说:“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达到速成效果,谁会想学习人类学呢? 我们的目标是打破固定学制、固定场地、固定时间的传统学习模式,建设让用户在任何地方都能学到、随时都能学到的“终身学校”,这一点也与建设学习型社会不谋而合。

“她说,我们目前正在与大学积极合作,一些在线课程学习已成为大学的辅助教材,并正在访问评估系统。

要缓解焦虑,就要了解自己,了解知识

“知识焦虑一直存在,但目前多媒体的使用状况加剧了这种焦虑。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攸佳宁表示,知识焦虑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攸佳宁分析,学习过程中能否产生焦虑感,关键还是在于学习前是否有明确的目的。

因为看别人要学什么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对自己的认识还不明确。

攸佳宁进一步解释说,根据耶基斯-道森定律,动机强度和生产力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

该规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强会影响学习效率。

“其实不安也不仅仅是坏事,某种程度的不安会成为动力。

“很多人有不安感,是因为觉得时间不够。

攸佳宁说,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需要集中注意力会消耗意志力。

有人认为可以在地铁、公交等碎片化的时间上课,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消耗意志力,在需要时间学习工作的时候注意力不足。

攸佳宁说,轻微的知识焦虑不需要心理干预。

她建议,在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的时候,可以主动屏蔽一些不安源,远离干扰。

严重的不安症状包括“卡脱敏疗法”。 首先,请记住放松身体。 身体放松的话,大脑也会放松。 最常见的是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 然后,就是想象放松法。 也就是说,想象大脑中最放松的场景。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教授看来,面对环境的急速变迁和社会的变革,人们有可能产生费孝通老师所说的“切实的心态秩序危机”。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焦虑,与处理大量难以预测、难以应对的信息有关,有时事情过去后焦虑情绪还不能完全消除,反而会给人们留下缺乏自信、自我否定的阴影。——知识“落伍者”的感觉终日缠绕着,人们总能得到幸福和满足

因此,当信息如潮水般袭来时,判断哪些是真知,哪些是有价值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孟威表示,我们要不断调动过去的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审慎展开分析,把挖掘、判断、理解的能力推向新的高度,让自己更聪明、更坚强。

“知识的两面性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

对知识的警惕从老庄时代就已根深蒂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认为,没有知识就无法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没有知识的人生就是沙漠人生。

但是,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真理。 知识赋予人力量,同样也会给人的创造带来某种遮蔽。

古人说的“法律没有规定”,就是这个意思。

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社会充满了所谓的“知识”,杂乱无序,有时会让人感到窒息。

朱良志还说:“更重要的是,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存在,生命的恰当展开往往来自于学习知识、超越知识的过程。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如何与利益不同的人合作》 ( 2021年10月26日第16版( ) )。

资料来源:光明网- 《刘琪人类学20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