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就是备教材,备课时如何备教材
备课,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与教材对话,准备教材。
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师参考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等多种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
无论这些教材由什么权威机构提供,教师对教材的科学态度都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自身实践和研究,探讨学科课程和教材,在课程、内容创造性使用的前提下,深入开发教材资源,结合知识传授和其他育人功能,实现教材功能的优化。
(一)整体掌握教材
在备课中,教师通读教材整体,在脑海中塑造教材整体形象是备课的基础和前提。
1、把握教材特色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材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基础教育各学科推出了多种教材,教材内容和体系均焕然一新。
从总体上看,这些教材内容总量得到控制,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似乎基本克服了以往“繁、难、偏、旧”的弊端。
只有把握教材的特色,教师才能与教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准确理解笔者的意图,走进教材内在的天地。
2、了解编制体系
在把握教材特色的同时,教师要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掌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
从整套教材中准确了解各年级教学内容的分布情况,统筹观察,明确各部分内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在预测单元(或篇章)与单元(或篇章)或篇章)之间后,从单元序列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把握教材编排的纵向衔接; 单元(或篇章)内部左右为难,掌握教材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有多大差距。
教师只有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的主旨,认识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具体位置,才能进一步形成一定教育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思路。
整个教材就像一个安静的花园。 在没有掌握其巧妙的布局、合理的布局之前,永远也不会在迷宫般的小路中迷失自我,真正领略其美丽的风景。
(二)吃透教材重点
在整体认识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了解,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为预设教学活动建立思路。
1、仔细了解教材的具体内容
在观摩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具体教材内容在整单元、整卷书乃至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这一具体内容的前后关系,将具体内容的教学纳入整个课程的教学体系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
南宋著名学者陈善曾说:“读书知人之法。
先求而后进,最后求而后出。
亲切地看,就是进入书法; 如果用得透明的话,就是写书法。
“备课也有这个“发人的方法”。
教师只有“走进”教材,解读其内涵和价值,才能在课堂上“使用”好教材。 这是备课的重要基础性要求。
教师自身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感悟和感悟,才能在教学中纵横捭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交流中让学生体验感悟。
否则,只能胡作非为,教师难以有热情,教学没有乐趣。
2、重视三维目标的统一
教师在准备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更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设置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准备教材时要突出基础性,体现发展性,使学生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体现出能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接受性,教学内容的难度在于学生发展的“就近发展区”
实现这几点,最终集中体现在所选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
一般来说,点是相对的概念。
就教材而言,指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
关于知识类型,理论上、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的知识很重要。
难点是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内容。
难点的形成,一是教材要素;二是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
关键是对教材中顺利学习其他内容、重点、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
它突出于诸多知识点,抓住关键往往是顺利理解、掌握某些内容、解决某些问题的突破口,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和桥梁。
(三)拓展教材
教师根据对自身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在吃透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妥善剪裁、组合、改造教科书,创新、重组教材,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充分的材料
我们不要囿于教科书,把教科书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 另外,不能在盲目的傲慢中使教育陷入失范混乱的困境。
我们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从教材呈现的知识、能力、情感等系统发展,向其他学科、其他时空开放、拓展,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突破教育的有限空间。
例如,可以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外,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开阔视野,增加阅读量,促进课堂内所学内容向课外运用的转移。
向其他学科拓展,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学习内容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扩展。
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探索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利用各种媒体的信息资源和共享技术优势,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向着生活扩张。
教材、教室和学校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 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很棒的教材。 教师在重视纸质平面媒体教材开发的同时,应拓展立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教材,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