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内容比较及教学思考参考案例分析,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内容比较及教学思考参考案例答案
(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
1 .页码比较:旧教材78-82; 新教材76-80。
2 .比较问题讨论:
旧教材
新教材
讨论1 .这个实验解决什么问题?
讨论1 .为什么要把肉块放在金属笼子里?
教学思考:原讨论问题针对性不强,学生答不上来或随便答,可能违背问题设计的初衷; 修正后的问题,结合问题剧本(将肉块放在紧凑的金属笼子里)提问,考察了特定的实验设计意图,与讨论问题2形成了良好的递归关系,在学生的思维、讨论、回答效果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 .本节聚焦于对比度:
旧教材
新教材
2 .什么是酶?
2 .酶是什么物质
3 .科学家是如何研究酶的本质的?
3 .通过对酶的本质探索过程的分析,您是如何理解科学是如何发展的?
教学思考:问题2修改使问题更具体更科学问题3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增加对“科学发展”的“感悟”,强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考、科学探究等方面的新教材落实、学生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
4 .正文增补1: 76页第一自然段
补充目的:针对问题分析斯帕兰扎尼的实验现象,进而提出科学家“发现”胃液中含有大量盐酸,并敏锐而大胆地推测“盐酸是一种分解食物的物质”。
最终在1835年施万实验证明是盐酸和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混合后分解肉类的原因。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假设演绎、实验验证过程,不断修改,逐步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正文增补2: 76页第二自然段—“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原记述中没有提及物质。
修正后,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包含在物质中,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观念。
正文增补3 :第二自然段“细胞代谢离不开酶”。
提出细胞代谢的概念后,补充细胞代谢离不开酶。 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酶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又可以强调本节课在第五章中的重要地位。
正文修正4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旧教材第78页
新教材第76页
幸运的是细胞里含有物质
幸运的是细胞中含有别的物质
教学思考:修改后的文章更准确。
实验内容修改1 :
旧教材第78页
新教材第77页
实验
探究实践
教学思维:标题修改,既强调科学探究的实验价值,又彰显实验的实践意义。
修改实验内容2 :目的要求
旧教材第78页
新教材第77页
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教学思维:原意部分偏高,要求删去。
实验内容修改3 :方法步骤3。
旧教材第79页
新教材第77页
仔细观察哪个试管里气泡多。
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思维:原表达要求对观察现象从表面看显得更具体,但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 1 .只需观察,就能观察到气泡数量吗? 2 .观察后结果记录步骤不足。
实验内容修改4 :方法步骤4。
旧教材第79页
新教材第77页
2-3min后; 观察哪个试管里的卫生香燃烧得很厉害。
立即; 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思考:前者的修改基于学生实验的实际,后者的修改与实验内容的修改3相同,不再赘述。
修改实验相关内容:
旧教材第79页
新教材第78页
数据卡格式
明确是“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与设计的对比实验
修订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概念,补充空白对照内容的自变量提高温度。
教学思维:概念修订,自变量“温度”,使相关教学内容更加严谨科学; 补充空白对照的内容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对照形式多样性的可能性。
正文修改5 :
旧教材第80页第二自然段
新教材第78页第二自然段
没有提供过氧化氢的能量
没有向过氧化氢分子提供能量
加热加压
“加热”
使用催化剂相当于帮助司机找到通过山的隧道
使用催化剂相当于帮助司机找到通过山的隧道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
酶( enzyme )降低活化能作用更明显,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降低酶活化能作用更明显,催化效率更高。
教学思维:加热加压改为“加热”,是考虑具体实验的具体设计,是对原有错误的修正; 剩下的四个修改是为了让文章更简洁、更流畅。
变更图解1 :
旧教材第80页
新教材第78页
图5-1在隧道里行走所需的能量很少
删除
教学思维:图解虽然形象,但具有与图5-2相似的表达效果,正文文字表达清晰易懂,无需补充图解说明。
变更图解2 :
旧教材第80页
新教材第78页
图5-2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图解
图5-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示意图
添加:“有无机催化剂”曲线示意图
没有酶催化剂
没有催化剂
教学思考:此图修改了三处。
一个不是“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图式”,而是对图表说明的修正。 修正后更准确,属于修正性质。 第二个是在图中追加了有无机催化剂的催化剂的曲线的图像。 既可以将“有酶催化”与“无催化剂”进行对比,也可以与“有酶催化”并称为“无催化剂”形成对比关系,还可以连接探索实践《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关于第三个“无酶催化剂”修正为“无催化剂”是因为追加了曲线所示的对应修正。
补充资料修改1 :
旧教材第81页
新教材第79页
数据分析
思考讨论
补充:我国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就掌握了酿酒技术。
1716年《康熙字典》收录了酶字,将”酶”解释为”酒母也”。
“酒母”是现在所说的“酵母”。
图:酒怎么酸了
删除
讨论2 .试着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引起争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2 .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引起争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4 .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4 .你认为他成功靠的是什么精神品质?
教学思维:将资料分析修改为思维讨论,是对阅读资料后的学习要求提出更明确的要求; 补充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对酶这一学说的产生和内涵有进一步的认识。
“为什么酒酸了? ”这张照片不太适合高中教材,必要性、意义不大,应该删掉。
讨论2的标点符号修改,是希望学生作为具体问题来看。
讨论4的修改是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精神品质(如毅力)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并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
课后问题纠正:增加两个概念检验选题; 将原基础问题1(82页)修正为应用问题2的扩展; 结合“探究实践”补充拓展应用题1; 删除原来的展开问题2。
教学思维:原基础题1难度较大,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宜修改以拓展应用; 原拓展问题2对进一步探究拓展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适合课外完成,难以执行评估,删除不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