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对待学前儿童教育?以养为教,教养相成,以家庭教育为主
什么是“教”? “上施者下施者”。
什么是“教育”? “养子造善也”。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育大致可按教育的地点和性质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正如谚语所说:“三岁大,七岁老”,学前儿童的教育对一个人的素养和成长非常重要。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们都很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
与现代教育分年龄受教育制度不同,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和知识深度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制度,因此国民受教育没有严格的年龄界线。
这也导致学前教育因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龄和地点而异,学前儿童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把从幼儿开始读写到巧岁进入大学之前的阶段称为“蒙学阶段”。
在此基础上,文章所指的学前儿童教育就是这个“蒙学阶段”。
如上所述,在蒙学阶段,中国古代的学前儿童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形式。 (但是,其主要形式仍然是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古代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代教育的可考记录处于殷商时期。
在史前原始社会,由于缺乏专门的教育活动,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学前儿童教育”。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多有“公育”,低龄儿童由氏族公社老年人统一护理和教育。
其教学内容主要以原始社会工作经验和原始生存技能为主。
随着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私有制和固定配偶的出现,学前儿童教育的“家庭教育”逐渐产生。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贫富差距下,不同阶层的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同。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在物质层面的依赖性很大。
在学前教育中,普通家庭的幼年儿童,通过家庭审判得到长辈的照顾,熟悉基本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
另一方面,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中的中国幼儿,被教授基本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以外的礼法和学识,也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机制。
文章根据学龄前儿童所受教育的普及程度,将古人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分为道德教育、生活艺术教育和认识教育三类。
(1)道德教育:道德品质培养与基本纲常伦理习惯
道德教育不仅指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还涵盖血缘宗法的伦常和礼仪教育。
在崇尚儒家重教的古代中国,纲常伦理是道德标准和规范。
正如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子。
“在古代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无论是普通家庭还是贵族家庭,首先进行的教育内容都是道德教育。
其中之一是对纲常伦理的教育。 如何称呼对血缘关系的认识和礼仪、“君臣义”、“父子父母”、“夫妻顺”、尊长和礼。
古人在这里更加注重对学前儿童优秀道德素质的培养,包括诚信、礼貌、节俭、谦和、勤奋、自立、积德等。
古人认为小时候心胸不开阔,学习能力强,应该马上教育。
正如《颜氏家训》的作者、古代家庭教育的倡导者颜之推曾经说过的:“人生是幼小的,精神专利,长大后要想走散,早教,不失时机。
在此基础上,古人对学前儿童道德素质的家庭教育,也是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儿童正面教育。
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之一的曾子,在学前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婴儿即使没有知识,等待父母的学者也会听父母的教诲”的意见。
为了安抚哭泣的孩子,妻子答应孩子回到街上就杀猪吃。 妻子开玩笑说,曾子磨刀杀猪。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认为孩子会学习父母的言行。 父母欺骗孩子,就不能培养孩子的诚信。
正如朱熹所说:“从小教德,教德尚。
‘ ‘
)2)生活技能教育)生活习惯和生存技能的传授
古人对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除了基本的道德教育外,还对童年儿童的生活技巧进行启蒙教育。
在这里,生活艺术是一个广阔的概念,根据阶层和历史时期的不同有不同的范围,包含着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遵循礼法的衣食住行习惯等)和生活技能生产的启蒙。
在周朝,关于生活技艺的学前儿童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儿童年龄的教育体制。
《礼记内则》 :“孩子会吃,会教右手,会说,男人只有女人。
男鞶革,女蟹丝,六年,教的数与方名,七年,男女分开坐,不共餐,……几天、十年,出去外傅,住在外面,学书记。
‘ ‘
《礼记》记载了周代贵族家庭的学前儿童教育情况。
可以推测,在奴隶制时期,古人就已经对幼年儿童进行礼法(如男女七岁不同席)和生活技能鞶革蟹丝)的教育。
在周代,桑织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技能。
到南北朝时代,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中写道:“生命之本,须以农民之墙食之,桑麻服之。
蔬果储备、园内饲养鸡海豚、树木圈生产的爱与栋宇仪器、樵夫苏脂蜡烛,莫非是栽培的。
‘ ‘
他认为人的童年应该对他们“耍薄招”,逐渐掌握独立的生活能力。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这些技能有助于幼儿成年后的生存。
(3)认知教育:环境渲染与学识启蒙
认知教育是对幼儿的知识启蒙,包括阅读、习字、学习方法的启蒙。
在中国古代,许多认知教育存在于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但仍然存在着平民阶层认知教育的开展。
无论是平民阶层还是贵族阶层,古人在学前儿童教育的认知教育方面,都极为重视教育环境的熏陶和影响。
我们熟悉的“孟母三迁”故事,讲述了孩子的言行和认知受到周边环境的潜在影响。
在学前教育的认识教育中,古人提倡早期教育,这在贵族家庭中更为明显。
“早谕教”是古人对儿童的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汉初政论家贾谊认为,应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对太子的教育实行早教。 “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和选左右。
‘ ‘
《列女传》还记载了周文王母亲怀孕时的胎教事迹。
在周代,皇室的子弟出生后,在宫中设立了“孙子室”,接受保护和教育。
二、蒙学:蒙养启蒙机构蒙学,即蒙馆,是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机构。
中国古代政府学校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官员选拔的国子监等高等教育上。
孩子的启蒙教育除了家庭自己负担外,还由蒙馆负担。
蒙馆相对来说是与国家承办的公学私学。
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为富裕家庭在家里为孩子设立学馆,聘请教师为家里和亲戚的孩子传授启蒙知识。 二宗族或村集资建立民族学或村学; 三.为教师本身设立私塾,招收附近学童学习。
蒙学的主要传授内容与家庭教育重叠。
蒙学教育不仅包括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还包括对基础学识的通识教育。
我们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蒙学专门针对幼年儿童读写的学前教育教材。
三、女子教育:特殊的女子学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比较特殊的是对女子的教育。
中国古代奉行“女子无才是德”的评判标准是,很多女性不能接受学识的教育。
古代女性教育也受到国人的重视,春秋时期孔子把女性教育列入“治民之本”,但女性学教育的重点不是学习知识,而是礼法和所谓的妇道。
女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学前儿童教育包括礼法规范、女生红家务和文化知识。
在文化知识方面,妇女仍然可以接受蒙养知识的传授。
对女性进行基础性的文化书写教育,有利于女性未来的“相夫教子”、“明德知理”。
古代虽然也有才女,但只有社会地位高的人家对女性有更高的学识修养。
结语:从总体上看,古人也非常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但中国古代的学前儿童教育并不是普法教育,而是多存在于知识分子和士大夫的家庭。
在教育内容方面,更加重视封建伦理道德的渗透和封建礼仪规范的培养。
学前儿童教育对古人来说,其目的是培养和完善儿童的道德品质,为其今后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因教养而与生俱来”的模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