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股票为啥跌,中公教育股票为啥会跌
回顾2021年a股市场,中公教育“荣登”年累计下跌77.63%的两市榜首。
从2021年开年到2月2日,中公教育股价上涨到每股43元的高点,但此后股价下跌,截至12月31日中公教育收盘价仅为7.86元,跌幅为81.72%,市值超过2100亿美元。
在股市震荡的同时,中公教育业绩也大幅亏损,备受监管部门关注,2021年10月和12月分别受到深交所的关注。
随后,因涉嫌在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信息的情况下披露违法行为,受到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并由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中公教育实施正式处罚,受损害的投资者有机会正式提出诉讼赔偿。
作为曾经教育版的白马股,在考公继续火热的大环境下,中公教育之所以如此困扰,背后的原因令人怀疑。
股价暴跌,早就有势头了吗? 至少在2021年新闻发布之前,中公教育的股市没有任何利空消息,特别是一季度业绩不错。
财报显示,中公教育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6.79%至20.5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1%至1.41亿元。
但上涨的业绩并没有阻止中公教育股价下跌,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令人怀疑的是,曾经像白马股一样存在的中公教育为什么没有继续赢得资本市场的信任。
拖延时间来看,中公教育股市震荡的最大可能性是股东们减持。
仔细看中公教育的股价走势,实际上是在2021年2月2日达到新的高点后才开始下跌的。
三个月前,中公教育股价也达到高点,也是中公教育股价的最高点。
由此可见,当时中公教育的股价走势形成了典型的“M”型双顶,这通常意味着抛售股票。
财报显示,中公教育2021年一季度前十大股东累计持股数比上年末减少9391.64万股,二季度减少8732.71万股,最新三季度减少4011.53万股。
中公教育前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第二季度将持股比例减少至3.90%,截至6月30日,中公教育股价较2月高点下跌逾一半。
机构减持后,中公教育第三大股东王振东也多次减持,2021年6月15日至年底共减持5次,累计现金收入超过11亿元。
另外,中公教育的股东们也进行了很多股票质押。 财报显示,中公教育排名前三的大股东和排名第七、八的大股东全部进行股权质押,质押比例分别约为24.3%、34.22%、42.39%、73.42%、23.61%,财报显示中公教育的
然而,散户们却意外地担心中公教育12月15日因涉嫌在未按规定披露相关交易信息的情况下披露违法行为被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抄录还未完成就被中公教育一脚踢开。
股东和机构纷纷减收,一方面散户们想抢购,但陷入了替代损失的状况。 中公教育到底怎么样了? 为什么股东们要做减持质押? 我们需要知道,到2021年,中公教育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是合适的白马股,还是预见到了第三季度业绩的大幅亏损。
钱包纸暴雷,你早有安排了吗? 果不其然,中公教育三季报一出,市场一片哗然。
财报显示,中公教育前三季度收入14.5亿元,同比下降68.8%。 同时由盈转亏,亏损额达7.94亿元,断崖式下跌167.45%。 2021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累计亏损达8.9亿元。
作为中公教育核心收入来源的公务员序列前三季度收入同比减少70.18%至8.27亿元。
要知道,2020年同期,中公教育实现营收增长83.65%,净利润增长233.58%。
时隔一年,中公教育在业绩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令人怀疑。
而中公教育在2018年借壳上市时签署对赌协议,承诺在2018年、2019年、2020年依次实现扣除非净利润每年9.3亿元、13.0亿元、16.5亿元以上的目标。
事实上,中公教育超额完成任务的比例分别为122%、131%、132%。
与此相反,中公教育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中的水分可以说是溢于言表。 难怪深交所有两封关注信都联系在一起。
但中公教育在连续两次获得跳票后,向深交所发布了第二封回信。 时间上的滞后既加深了市场的猜疑,新的解释也仍然值得深思。
比如中公教育存贷款两高问题,在协议班模式下,退学生学费需要一定的资金,一方面是保证经营稳健,另一方面是考试等考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三、四季度收款少会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问题。
公告显示,中公教育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9个月的退费分别为44.14%、46.54%、65.81%。
也就是说中公教育业绩下降确实是因为退款金额很高,但是为什么2019年和2020年的业绩仍然在上升呢? 因为本期的退款率也不低啊。
另外,中公教育从学员那里退还部分学费的时间并不短。 一般来说,学员从付款到考试的时间集中在6个月以上,考试得分和退款的时间可能长达一年,这些预付款也用于投资收益。
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用于投资支付的现金达到70.15亿元,高于营业收入,2020年同期达到282.65亿元。
这也是中公教育退款难的重要原因,即使合同上规定的退款时间在30-45个工作日内,中公教育仍因多种原因落后。
显然,这些解释并不能充分说明中公教育储蓄贷款的合理性。 中公教育在2019年年报中公布年度分红方案,要知道现金分红14.8亿元。 也就是说,中公教育不差钱。
借书证推出到2019年年度分红的13个月间,中公教育累计分红两次,共计约29亿元,当年短期存款28.67亿元,这是偶然的吗? 此外,中公教育仅2019年分红额就占当年净利润的82%,2018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23%,按当年持股比例计算,中公教育前三大股东共获得21.83亿元。
难怪这样的红利被市场视为清仓式红利。
这样对照起来,对于业绩和股市的双重下跌以及监管问题,中公教育的副书简,对两高新技术的存款的解释也很有意义。
总之,中公教育的新回复是对绩效等具体问题的诠释,即考试周期的变化导致第三季度绩效下降。
中公教育的困境也可以理解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业绩和股市的双重下跌受到了试验周期因素的影响。
在市场扩大的同时,中公教育的抗风险能力有所减弱吗? 还是中公教育自身的商业模式存在问题?
“不正经”的中公教育导致中公教育退费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是协议班的做法存在问题。
协议班主要指中公教育不为学生提供包场服务。 也就是说,申请中公教育的服务后,如果考试没有通过的话会退还学生一定比例的学费。 这对学生来说显然没有什么损失,但毕竟考试只是退款。
通过这种方式,中公教育将在2015年超越华图教育成为试点公领域的头部机构,2019年市场占有率达到33%,八成以上的收入来自协议班。
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中公教育开始利用学生贷款等贷款产品为旗下学生牵线搭桥。
以理享学为例,学生计划定员后0元入学,与平台签订贷款协议,考试通过后自己还钱,没通过就不用还款了。
但是,贷款额往往是两三万元开始,还有更多的人获得了更高的贷款。 很多没及格的学生发现贷款也没还,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在赚钱之前就背上了贷款。
对中公教育来说,贷款模式下的存款额大幅增加,2020年存款额达到59.75亿元,占总额的24.94%。 这意味着五分之一的学员将选择学员贷款。
中公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理享学等贷款平台密切相关,更有甚者,中公教育在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信息的情况下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被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清楚。
一些专家认为,早期从学员那里获得贷款却没有偿还等后续行为,很可能是利用时间差粉饰报告。
但随着2021年股市暴跌,前三季度财报业绩大跌,中公教育高度重视的“但包退”公考协议班也宣布以旧换新,逐步缩小学生贷款产品比例。
中公教育进行这一战略不仅是业绩和市场压力,也主要是来自监管方面的压力。
2021年10月13日,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培训贷”收费方式明令禁止。
固有的协商班打法无限的话,中公教育的业绩会变好显然是不确定的。
另外,据统计,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18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万多人,国家考试报名人数连续13年突破百万人大关。
在考公如此火热的情况下,中公教育在股价和业绩上屡遭挫折,市场甚至对中公教育是如何跌跌撞撞打了一个问号。 “不体面”的中公教育难道不应该拿出更合理的证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