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从学习理论知识的角度来说,名词解释(概念)的掌握有助于知识点的进一步内化。
从考试策略的角度看,名词解释每门课4题,每题4分,试卷面各占16分。
虽然分数也不小,但是考试难度极高,很难把握。
1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朗读后,继续学习。
2 .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符合规律的活动方式。
3 .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法操作活动方式。
4 .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法的心智活动方式。
5 .操作导向)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要求,在脑海中塑造操作活动导向形象的过程。
6 .模仿操作:也就是说,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和动作模式。
7 .操作整合(即固定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一体化的动作。
8 .熟练操作是指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适应性,动作执行高度完善和自动化。
9 .原型导向(了解思维方式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活动步骤,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主体应该做什么动作,如何去完成
10 )原型操作)是基于心理技能实践模式,以显著的操作方式执行主体在脑海中制定的活动程序计划。
11 )原型内化),即心灵作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转化,从物质的、外表的、展开的形式向观念的、内在的、简并的形式转变的过程。
12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而有意制定的关于学习过程的复杂计划。
13 .认知策略:以加工信息的几种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4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15 .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调整环境以适应自身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16 .复述策略:为了在工作记忆中保存信息,使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维持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力的方法。
17 )精细加工策略)是结合新材料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提高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8 .组织战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9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表现为个人自身的认知过程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具有认知过程知识、观念和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两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成分。
20 .问题:给定信息与有待实现的目标之间的某些障碍是有待克服的刺激情况。
21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开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22 .理解问题:就是掌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排除无关因素,在脑海中形成关于问题的初步形象,即形成问题的特征。
23 )创造性)是指个体创造新奇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4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沿不同方向探索多个答案的思维形式。
25.CONSYNC :是将各种信息汇总,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26 .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达到互相碰撞思维、互相火花、提出想法的效果的训练。
27 .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
28 )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事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9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人道德的核心部分。
30 )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引导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质的重要标志。
31 )从众)是指人们对某一行为要求的依据和必要性缺乏认识和体验,服从他们的行为的现象。
32 .服从:在权威命令、舆论或集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众人一致的行为。
33 .同意:是在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接近他人。
身份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保持一致。
34 )内在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认同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
35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通过观察他人表达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产生的另类学习。
36 )心理健康)是一个能够有效发挥生命活力、积极心理体验、良好社会适应、个人身心潜力和作为社会一员积极社会功能的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
37 .心理评估(指根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的资料,评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确定其性质和水平,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8 .辅导是指在新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指导老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39 .系统脱敏:当某人对某事物、某环境发生敏感反应时,我们会在当事人中发展出不相容的反应,避免对本来可以引起敏感反应的东西,产生敏感反应。
40 .教育目标:期望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41 .教学方法:指教学中师生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42 )教学策略)指教师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切活动计划。 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互动设计等。
43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和抽象原理的教学策略。
44 .情境教育:指应用知识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育的教学策略。
45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自主合作学习代替教师的方式主导教学的教学策略。
46 .个性化教育: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学习的教育策略。
47 .程序教学:指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可按特定顺序和小步骤安排的材料个性化教学方法。
48 .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导师,呈现信息,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估学生成绩和提供额外的教学。
49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50 .集体是指人们在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共同体。
51 .群体动力:影响群体和成员个体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氛围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52 .集体凝聚力:指集体对各成员的吸引力。
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53 .集体规范:约束集体内成员的行为规范,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54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上一些优势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55 .课堂纪律:为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规范和控制。
56 .教师指导方式:是教师行使权力、发挥其指导作用的行为方式。
勒温将教师的指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类型。
57 .人际交往:是师生在课堂上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过程。
58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59 .合作: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学习、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60 )竞争是指个人或集体努力充分实现自己潜能,按照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61 .课程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况是课程的三个要素。
这三个因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是课程结构,包括课程情境结构和课程教学结构。
62 .课程惯例:是所有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规范。
63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或参与学习的行为。
64 .教学评估:旨在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相关资料,并在参照预定教学目标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确定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
65 .测量:在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确定为一个大小,表示学生对测量的问题了解多少。
66 .测试:一个测量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代表性行为或现象定量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为了减少误差,测试在制作、测量、评分及解释等方面必须遵循一系列系统的程序。
67 .形成性评估:指在教育过程中开展的评估。
68 .总体评估:也称为终结性评估,是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一章、一门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量。
69 .常模参考评估是指评估时以学生所属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考标准,根据其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报告评估结果。
70 .标准参考评估:根据某一特定标准评估学生对与教育等密切相关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71 .配置性评估:或称准备性评估,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掌握学生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安排教学。
72 )诊断性评估)有时与配置性评估同义,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人差异。 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评价,大部分在形成性评价后进行。
73 .正式评估:指学生在同样情况下接受同样的评估,并且采用的评估工具是客观的。
74 .非正式评估:是对个别学生的评估,评估的资料大多以非正式方式收集。
75 .标准化达标考试:指由专家或学者们编制的适合在大范围内评定个人学业达标水平的考试。
76 .教师自编测试(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试目的,自行编写的测试,为特定教学服务。
2019年招募教入编加油包免费寄送。 ( 2套招募教模卷与解析教基思考指导图教基记忆口诀)! 可以在私信小编“招募”中免费领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