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礼待人,文明处事
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是礼仪大国。 自古以来,礼的文化就根植于华夏大地,浸润着炎黄子孙。
礼是文明之根,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服章之美叫华; 礼貌被称为夏天。
”《春秋左传正义》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所以被称为夏天。 有服章之美,称之为华。
它既是“华夏”的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以服饰的华采之美为华; 以边境辽阔、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礼是中国儒家传统的思想文化范畴,是人们表达内心真实感情的形式。
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展示他人、遵守社会规范的标准。
礼属于道德范畴,是人的道德的体现,是公德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指南和行为规范。
在这个道德范畴中,礼是核心,作为基础承担着道德的运行。
礼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始终处处体现,所以我们要以敬处事,以礼做人。
我们必须以礼养德。
礼是人的修养,是人的修身立身之本。
孔子说:“不学礼,就站不住。
意思是学礼就能明白人品,德性牢固,能站得住脚。
古人认为礼教、恭俭、庄敬是人之立身之本,有礼安全,无礼危险,所以不学礼,不能立身。
礼貌、礼貌、礼貌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气质、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而且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涵养、道德品质、行为、处世为人。
礼是德的体现,德是礼的灵魂。
所以,我们全体师生都要“以礼养德”,重视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修养,用自己优秀的礼仪去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质。
学校里谦虚有“礼”,“德”字优先。
我们要实现“诚信”,“诚信”是做人之本,《论语》说:“与朋友交往,语言自信。” 我们要实现“尊重”,“尊重”是道德的黄金法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我们要实现“秩序”,“秩序”就是公共道德律,即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保护公共环境。
学校要有礼貌地培养人。
我们的老师孔子开创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礼”成为六艺之首。
“以礼育人”是几千年来中国教育的育人渠道和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人脉不断的因果关系。
在《礼记》中,“大学之路,明明在于德,在于亲,止于至善。
“在学校里以礼育人,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教育是向社会输送合格公民,培养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守法的准公民,这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以礼育人是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一种养成教育,学生要形成校园生活礼、家庭生活礼、社会生活礼、语言文明礼、行为礼。
在这些“礼成”的时候,你们是有“礼”的人,是大写的“人”。
“以礼育人”是德育。
从道德角度看,礼仪被称为人世间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规范。
它构成我们在生活、学习中的文明礼貌,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社会氛围,最终形成我们的道德。
当我们成为有礼貌的人时,我们就是有德行的人。
“以礼育人”是一种美育。
从审美角度看,礼仪是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外化。
以礼成美、以美成礼,实现学校教育美育与德育的浑然一体。
学生们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挖掘生活中礼仪的素材,了解礼仪与美德的价值,思考真善美的内涵,成为最美的学生。
“以礼育人”是掌握教育。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也就是说,礼貌是一种教养,体现了一个人对交际礼仪的认识和应用。
学生们要把外在行为内化,把礼貌的精神融入内心。
内化于心后,体现于日常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以礼育人”是“润物细无声”的滋润。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感知礼,体验礼,活动身体行礼。
对礼有所思,直到最后涉足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责任担当、国家情怀,实现最高水平的人格修养。
《礼记乐记》说:“礼以道之志,乐以其声。
抽象的道理,远不如具体的礼乐,在礼育者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浸润心中。
礼不是抽象的东西。 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贯穿和浸润着。 我们的手举起了脚,一句话也有礼貌。
当我们以敬处事,以礼待人时,礼就存在于我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