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改进社会生活,公共艺术促进社区创造
社区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既是城镇的细胞,也应是社会公众美育的落脚点。
随着公共文化的创新,一些社区通过“楼道美术馆”、“社区建设规划”等形式,让更多的居民接触、了解、参与公共艺术,将公共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这些艺术空间和展览如何不仅把艺术作品“放”在社区公共空间里,而且把艺术的种子“种”在社区空间里,构建有温度的价值认同和再生,形成有温度的活公共空间? 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案例。
1
“三星堆”特别展搬到了社区停车场
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昌新村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
去年1月,很多居民一进入小区内的停车场,就被内部的景象所震撼。 太阳神鸟金饰、铜兽面、石璧、铜瑛、玉璋……在灯箱的灯光下,4000多年前灿烂的三星级文化摄影展展现在眼前。
该展览作为上海大学博物馆“三星级:人与神的世界”特别展的公共教育活动,将展览内容带到了陆家嘴社区居民身边。
星梦停车场内景色因瘟疫,大博物馆的三星级特展只能对校内师生开放,博物馆进不去,策展团队设法将展览带走。
设计团队可定制展示架灯箱,与停车区边框有机结合,不影响车辆停放,为出行提供照明。
此外,车牌也改成了统一的白色丙烯简体车牌,加上户外布置的展览海报,停车场顿时具有博物馆气质。
社区居民写的“星梦停车场”的五个字,小心翼翼地覆盖着玻璃。
改造星梦停车场外景,不仅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还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参与了“社区管理”,加强了博物馆与城市当地居民的联系。
2022年,东昌社区“星梦停车场”迎来龙门石窟特展半年后,设计团队又在距离“星梦停车场”几分钟车程的东昌大厦7楼搭建了大楼美术馆。
利用公共走廊的布展,虽然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
通过模型、照片、视频等展示了陆家嘴周边的变迁,正对着电梯口的模型就是当时的东昌消防了望塔。
东昌大厦的楼道美术馆这个5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来了专门美术馆常用的布展团队。 楼道的天花板铺设了电路轨道,安装了灯、电子屏幕,都是为了配合标准美术馆而制作的。
据介绍,大楼美术馆的灵感来自于通过大楼的变化反映浦东的快速发展,唤起居民的共同记忆。
2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幸福样本2021上海都市空间艺术季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都市”为主题在各区举办,曹杨社区作为本届空间艺术季的重点样本社区之一,通过艺术赋能社区空间,“ 用好玩、好玩、好学、好养”五大板块,通过一系列活动、展览、论坛、论坛
上海首家在曹杨公园茶室东侧绿地新建的“高线公园”——百禧公园,前身是曹杨铁路农贸市场,见证了曹杨社区的历史变迁。
2021年计划建设新的、多层次、复合型的步行体验型社区公园绿地。
此外,该项目还将作为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曹杨样社区的主展区,通过“3K”展示画廊概念(半地下的K1艺术画廊、地上的K2休闲活动画廊、虚构的K3云上画廊)将艺术融入曹杨社区
百禧公园中最高层的步道采用拱形遮阳棚,从设计形态上留下了居民对曹杨铁路市场的集体记忆。
在半地下空间和开放的休闲长廊设置篮球场、休闲驿站等活动场所,弥补曹杨公园东部居民公共活动和休息空间的不足,通过各种展览、沙龙和装置,向市民们传达更丰富的体验、更多原有的生活方式。
普陀城市改造与曹杨“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果展示在百禧公园南展区墙上,“今日曹杨——百禧公园壁画”也现身其中。 以曹杨新村代表性建筑为创作元素,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描绘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展现了社区美好的生活画卷。
壁画作品曹杨公园门口的烟斗具有浓郁的街头气息,作品在形成鲜艳色彩与周围环境反差的同时,营造出超现实的感觉,以小小博大的方式活跃整个社区空间。
管道小品上海普陀《曹杨人的微笑》影像展以生活在曹杨社区的15个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角色人物的生活影像为主线,通过走访和生活记录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展现他们的内心体验。
“曹杨的微笑”新媒体艺术展现场上海市空间艺术第三季
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建设计划”由刘海粟美术馆和上海长宁江苏路街道共同发起,将艺术种在上海街头获取,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交流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打造社区
“板栗上海”社区美术馆彩虹廊道首座“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位于愚园路1088弄的“愚园路公共市场”二楼,主要体现上海的“格调”。
整个展馆由泼墨廊道、楼梯书吧、设备彩带、观影互动区、可移动书画展览区、休闲洽谈区、临展雕塑区等组成。
该项目打破现有美术馆内公共教育边界,拓展其外延,将美术馆聚集的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嵌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美育,探索艺术资源在城市设计微更新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挖掘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在社区营造中的积极意义
活动场地刘海粟美术馆“粟上海”从上海愚园路公共市场内的二层空间开始,根据社区特点,“粟上海愚园”(长宁区愚园路)、“粟上海红园”(闵行区江川路)、“粟上海大厦书店”(上海大厦书店)的闵行区虹桥
通过这些活动将美术馆文化带入了社区,更加拉近了美术馆和市民的距离。
上海大夏书店的艺术氛围种在上海街头,不仅“粟上海美术馆”,艺术社区的氛围也越来越“种”在上海街头。
在市中心的愚园路,原本开东北饺子馆的门,变成了充满人文气息的“故事店”,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在偏僻的宝山庙行镇的公共绿地上,废弃的公厕改建成了充满艺术气息的大侠文化空间,成为了网红的卡片地。
4
如何让故事店东北饺子馆变身“故事店”,在城市改造和周边居民获得感之间寻找更好的联系? 你最好向行人打听一下自己和愚园路的故事。
“故事商店”的理念萌发于百年愚园路(长宁段),这里正在进行的一系列城市更新。
故事店一落,立马变成了“网红”。
不仅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也受到很多老年人的欢迎。
一对老夫妇坐公共汽车跨区来,讲述了他们年轻时在愚园路的往事。
短短两个多月,9平方米的小天地填满了2000多个故事。
这里被网友称为现实版的“解忧杂货铺”。
顾客可以走进店里,留下自己的故事,带走别人留下的故事。
故事店里充满了故事,这样的“故事店”也引起了刘海粟美术馆的关注。
作为上海艺术文化介入城市微更新和社区营建项目的创新案例,“故事商店”被纳入“上海艺术社区案例与论坛”展览项目。
5
某家门口的“文艺之家”宝山庙行镇公共绿地是当地居民的健身场所。
绿地一侧有精致的大众文化空间,室内米黄色的原木书架和读书桌,营造出温馨的读书氛围; 室外绿色网格钢板模仿拱形庭院,半开放地围绕着室外活动场地,不仅融入了公共绿地本身的设计,而且活动空间也在延伸。
宝山伉文空间不可思议,这个伉文空间的前身,其实是一个废弃的公厕,无人问津,成了绿地的“死角”。
在一次实地调查中,宝山区文旅局发现了这个“宝”。
在专业设计师的介入下,最终成为宝山伉文空间。
庭院环绕的公共空间可以满足村民基本的社会和文化交流需要。
大众文化空间成为“文艺之家”,受到广大居民的喜爱。
探索艺术资源
城市设计微更新中的促进作用
艺术家、艺术作品与艺术活动的建构
社区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让市民在家门口欣赏公共艺术
体会艺术带来的喜悦
把美育落到实处
这样的项目,你爱过吗?
-END-
资料整合在和创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