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理解,博物馆与公共美术教育研究
回顾这几年,疫情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美术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基于收藏与艺术作品相互作用的限制。
此外,国内美术馆不仅克服了各种困难,而且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学术方向组织和策划着各种公共教育活动,线上展厅、研讨会、直播、讲座、课堂等如今非常常见,活动形式可谓丰富多彩。
从线下到线下,从展览室内的导航与交流,到虚拟展览室的视觉新体验,美术馆利用科技手段,以现代主流交流手段推动公共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在收藏激活和展品衍生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美术馆公共
随着美术馆各种功能的发展,公共教育领域也随着美术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倾向。
首先,在教育手段上,跨界融合的项目很多,利用新技术的也不少,但真正强调内容的很少,很多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围绕艺术作品的知识生产无法从教育者的角度进行研究性的展开,有时策展人、学者的文字记者有时会成为过度的诠释者,这一点值得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其次,理论的“建设”多于实践。 我们努力把美术馆办成艺术博物馆,一方面参照中外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在一些学术文章和文字表达中,许多作者非常模糊地把美术馆和博物馆两者的理论“各取所需”,自作主张地结合起来。
国外学者历史阶段性、不同研究对象的理论和教育思路是否直接适用于现代国内美术馆的公众教育,值得商榷。 就像国内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一样,这些理论在我们反复尝试、错误之后,在实际实施中可能需要结合当地国情不断反复,进而进行飞跃性的模仿。 如果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只停留在流行教育理论的“鸡汤”和图文并茂的自我粉饰上,美术馆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的博物馆里有美术馆,有的美术馆里有展览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活动一直只是浅尝辄止。
这样的论断是对我们美术工作者的一个提醒。 在全球化的今天,观众已经有了广阔的视野,从展览到活动,国内外的美术机构都很容易比较,因此,今天美术馆的教育不仅是美术馆自身的问题,有时也被置于国内乃至全球的教育背景之中。 有了这样的视野,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把教育从口号转向落地的各种项目。
近两年来,国内外教育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和转向,这些变化与美术馆的教育密切相关。
例如,“双重削减”政策出台,大量课外辅导班关闭。
放眼世界,世界经济论坛( WEF )在2021年也提出,未来10年增长最快的职业是具有各种能力组合的职业。
2021年,我国也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特别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问世,预示着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学历的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核心素养,这种电梯式的人生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下,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也不可能置身事外。 相反,面对当前政策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要逐步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时代需要的公共教育项目。
现在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应该有“减”和“增”。
另一方面,多种形式不是教育本身,而是为内容提供服务,应该减少形式的活动。
追求教育形式的新颖性会导致美术馆公共教育体系的碎片化,缺乏教育水平的深度和意义。
与此同时,有必要减少对展览会的依赖。 在美术馆学术方向不明、使命不明确、藏品不断完善的时代,美术馆公众教育者也可以转向研究和策划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作品。 另一方面,要增加系统、个性化教育项目的组织和策划,使美术馆公共教育沿着自身的学术方向具有学术延续性,从而使美术馆公共教育存在差异,通过系统的组织和策划揭示各个美术馆自身公共教育的特色和亮点。
美术馆是一个可以学习和体验的文化空间,而不是所谓的受教育的地方,“三人间必有我师”,美术馆的知识生产是由多方面的变量共同完成的。
今天,我们在丰富观众体验的同时,也应该推进“有用的学习”,让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成为有意义的体验和启发之旅。
在具体活动中,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活动中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并在美术馆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展开对自我和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例如在深圳这样的大型移民城市,年轻人和亲子的家庭也很多,市民来自天南海北,所以面对不同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不能只追求形式,更要重视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公众教育活动的内容核心是基本史料和艺术作品,而不是过度解读、普遍文化知识的积累。
现在展览资源越来越丰富,展览现场除作品以外的文献也非常多,但有时作品是看不见的,所以今天无论是在展览还是公教活动中,都不要多花时间解读模糊的学术术语,而是适当地“留白”,让观众回到作品中去另外,这也是一项热闹、低质量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
在具体活动的实施中发现,那些最朴素的教育方式不仅深受观众喜爱,有时还闪耀着教育的光芒。
现在,重要的不是形式。 美术馆公共教育要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看到新的机遇,采取新的方式,运用新理念,谋求新的发展,从而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正如学者杨应时指出的:“新时代的美术馆,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新发展理念结合起来,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美木馆教育基本理论。 增强美术馆创新活力,探索构建公、私美术馆教育服务新体制机制适应信息化发展,加快美术馆教育与新技术融合,结合增进便利化、个性化学习体验的美术馆特色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服务, 加强美术馆推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教育人才培养,努力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