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北京吉利大学北大,北大什么时候搬到吉利大学

10月28日,北京大学与民办高校首批战略合作院校——吉利学院成都校区迎来2020级新生。

开学典礼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北大副校长张平文等出席并与师生进行了交流。

在新生对话现场,李书福表示,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吉利学院成都校区建成“小北大”。

一个是中国一流的学府,一个是中国民办大学的翘楚。

但与之相对应的,一方面是大量高校毕业生求职,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中的需要。

北大与吉利的战略合作,旨在解开中国产教融合的“两张皮”。

因此,两强的战略合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称这是“产教融合”的典范。

“北大”到底是什么样子? 北大副校长张平文表示,北大作为吉利学院的战略支持大学,将与吉利学院一起深入参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北大”毕业生是什么样子? 李书福在和新生的对话中说得很坦率。 很多人可能以为来学校是为了拿毕业证书,但现在毕业证书不管用了。

大学毕业生太多了。

重要的是你是否学到了本领,还是掌握了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北大、吉利携手“结婚”,外界寄予厚望。

本领高强的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是发展的动力。

而“人民满意的教育”,既包括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满意度,也包括创新驱动的人才供给水平。

这些都关系到中国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壮大的实力,关系到企业、人才、家庭、社会的成长性。

北大和吉利是与产教融合的“落地”,一起思考。

强强联手,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九大报告的明确路径。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有更高的需求。

北大和吉利学院都打开了学校的大门。

双方深入的战略合作,既是学校与学校的合作,也是校企合作,是共同育人、同时升级,是教育和产业更直接、更精准地支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对此,李书福用“泷”和“塔尖”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他说宝塔由肯德基和塔的高度构成。

要把吉利的教育事业视为宝塔,吉祥的未来不仅要教育“做强做大”,更要“登高望远”。

塔基是本科教育,是宝塔的坚实基础。

塔先要提高教学水平,从本科招生逐步提高到研究生招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李书福的愿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国情怀、担当的创业群体的发展需要和愿望。

近几年“人才大战”暴露出的生产和教育两个短板,其实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后起之力”的焦虑。

因此,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其实是人才驱动。

这一共识也是北大与吉利深化战略合作的“推动力”。

一键合得来,就是“合得来”。

这种感情,是感情。

吉利自企业诞生以来同时投入基础教育,23年来在全国创办了吉利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国内稳居多个第一的8所民办学院,为企业自身和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科技人才。

但是,不管“肯德基”有多大,最终“塔尖”都必须很大。

这个“愿景”也是“瓶颈”。

吉利与北大“结婚”是产教融合最具“黄金伙伴”意义的手段。

这里没有“蜜月期”,只有合作共赢的窗口期和机遇期。

“小北大”,大负责人。

根据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北大将在常态化共建过程中,提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智库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帮助。 包括选派优秀教师到吉利学院深造,通过教师教育、开设讲座、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合作科研攻关等多种方式帮助吉利学院提供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

北大还将在吉利学院永久设立西部研究院,共建国家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双方将在汽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电子技术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迎接挑战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小北大”是吉祥的“塔尖”,但仍是中国企业和教育具有足够国际竞争力的“肯德基”。

吉利和北大将与产教融合,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中探索成功之路,中国将有更多的“小北大”“小清华”遍地开花,为中国民族工业创新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不断提供驱动力。

这就是“小北大”的姿态,是“小北大”的使命担当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