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不知道“学校”一词是怎么来的吗?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

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当今社会,各种学校和教育机构开花结果,他们学校的理念和教育方针也层出不穷。

“学校”这个词现代人早已耳熟能详,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天生的,总是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在我们现在的学校里,它的第一个雏形来源于汉代的“太学”。

据相关史料记载,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汉武帝统治时期创立太学,正式确立了我国封建时代的“官立大学”制度。

此后,历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衰落至北朝末年,是六七百年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对后世影响深远,堪称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葩。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夜”,孔子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以公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人。

其实说白了,他是中国“教师”的创始人。

但他兴办的学堂只是私塾的性质,不属于公立范畴。

到汉武帝时代,我国第一所官办大学正式成立。

这个制度确立之初,分为“太学”和“乡学”两个机构,其性质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和中小学。

无论产生什么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 “太学”也是如此。

古代文人中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学文武艺、品与帝王家”。 对于那个时期的人来说,当官只有两种方法。 要么参军,要么参军。 参加科学考试吗?

对于从军的人来说,在那个冷兵器盛行的时代,战场上刀剑无眼、缺胳膊少腿也是家常便饭。

这样,尽管非常想当官,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选择这种充满血的道路,所以读书成了这些人之上的选择。

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想要控制民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他们的思想。

所以,在这个时候,兴办学校成为了必然的历史潮流。

与此同时,汉武帝出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家”的非常有名的政策。

自此,百家争鸣的盛况完全结束,儒家思想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主流思想。

太学的主要作用是兴办儒学教育,推广儒家思想。

据说最初的太学仅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其他各学说均被驳回。

驾驭百姓思想,一定要先进行愚民教育。

我知道儒家思想总是推崇基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思想。

在重视三纲五常的时代,它无异于统治者是驾驭民心的最有力武器。

推广儒家思想的机关、太学的兴起,自然成为历史的必然。

那个时代所有的读书人心中都有一个信念。 那就是“学习并做出色的工作”。

当官僚选拔制度与儒家教育相结合时,太学的作用自然显现出来。

那个时期的读书人,如果没有接受公共机构的儒家教育,他们做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现在的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汉武帝高超的政治手腕。

在任何时代,名声和利润都很有吸引力,得到它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当官。

做官,必须接受乡学和太学的多层教育。

而在太学受教育的学子,他们的脑子里满是儒家思想。

他们的头脑中牢固树立了“国以帝为本”的思想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宗法观念。

人们的思想需要通过官员逐步传播,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他只有牢牢掌握这些官员的思想,才能轻易掌握人们的思想。

严格说来,这其实是思想的禁锢手段。

皇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想办法控制下级官员的思想。

因为,他们的脑海里写着:“普天之下,莫非是王土?

领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深深烙印。

这样,他就不用担心有人不服管教,也不用担心造反。

这不仅能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还能牢牢控制人们的思想,可谓真是一箭双雕。

武帝是一位善于权术的帝王,通过兴太学,他为自己创造了无数的利益。

据说太学兴起的最初目的,不过是为了容易统治,让统治者牢牢掌握民心。

但是,不能因此就全面否定其存在意义。

魏晋设有明清或太学,或设有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经学之盛,于斯为美,宋苏轼曾赞“学莫盛在东汉,士数万人,生枯吹生”,把当时生机盎然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当时的汉武帝来说,这只是禁锢民谚思想的武器。

但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那是传播知识的机构。

它不仅推动了汉王朝的文化发展,也相应地对推动后世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推出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为“学校”,并沿用至今。

由此可见,“学校”这个组织的特殊性,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使命。

自古以来,教书育人就成为这个组织特有的使命,有多少永远的伟人; 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 于是感叹道:“长江东流水灭,浪花暴英雄… …”

参考资料:

《学校的定义历史来源》、《中国最早的国力大学》,《董仲舒:“五帝名大学说书成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