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中国古代学校的发展历程简介图示,中国古代十大名校

学习是终生的学习。

只要我们期待着更好的生活,学习就需要它。

学习的“长期”,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长期,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所从古到近世学习、开展学习活动的学校,从来没有缺席过我们的历史。

一.官学奠基的古代

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的需要,教育开始出现,并在不同世代之间展开。

国家一出现,教育就走向规范。

我国第一所官方学校“学校”在夏季早晨落地。

以“学校”为开端,商周分别开设了“序”和“庙”。

据《历代职官表国子监表》记载,殷商的官方学校也被称为“瞿宗”。 周人不仅官学,还在京城南北东西四方各建“成均”、“上庠”、“东序”、“瞿宗”,与中央学校“辟邪雍”一起组成“五学”。

此外,“辟雍”又称“太学”,四郊之学和门闱之学称“小学”,三者合称“国学”。

乡遂(本指周代在王畿周围建立的六遂,后来广泛指地方) (据说西周也设立了对抗“国学”的乡学。

但由于缺乏充分的证据,“乡学”在后世多作为称谓指地方教育。

但是,国学和乡学都是由政府主导,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参加的学校教育。

在更广泛的民间,在孔子开创私学先河之前,学校教育长期缺席——。

孔子的出现,使中国的学校教育首次成为理论上人人都能获得的终身教育。

然后,由政府建设、私家经营的我国最古老的“大学”——稻下学宫在齐国建成。

官私兼容的学校教育新格局在神州大地萌发。

在经历了秦代的教育倒退(官教集中、私学受压迫)和汉代的大兴太学)国家最高学府,与周代辟邪雍氏不相上下之后,中国封建学校制度也初步定型。

太学这样的高等学府并没有缺席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二.官私并重的中世纪

如果说汉代的太学是继承了古老的稻下学宫,将高等教育真正制度化的话。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持续发展,李唐成熟的官学和第一批书院成为了教育栋梁的主体。

另一方面,唐代沿袭旧制,在国子监设置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律学、书学、算学这六种不同类型的学校(统称“六学”)。

另外,中央还开设了崇文馆、弘文馆“二馆”,由六学二馆构成官方教育的主体。

另一方面,唐玄宗开元六年( 718年),朝廷开始设立丽正修书院。

这个书院虽然不侧重于教育,但是是最初的“书院”的名字。

唐德宗贞元年间,名臣李渤隐居庐山一带,埋头在庐山白鹿洞读书。

此后,人们在李渤读书的遗址上设立了专门教育的学馆“庐国学”——。 这是有名的白鹿洞书院。

三.文教兴盛的近世

白鹿洞书院与绥阳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一说石鼓书院〕并称为我国四大书院。

宋代以四大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教育,与官方组织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等官学一起,肩负着培养精英、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担。

宋徽宗崇宁年间,讲究文艺的宋徽宗又命人在州县办小学,规定10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入学。

入学后,学子通过考试分阶段从州县小学升入中央太学.到元代初期,据《文献通考》,地方各级各类学校已达到2万4400多所。

但与元代地方教育兴盛、中央官学衰落相比,明清时期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是其他时代望尘莫及的。

明代的中央官学最重视明初的国子监。

当年国子监学生达九千九百多人,其妻衣食由学校提供的外国留学生也享受同等待遇。

地方教育除各级普通学校外,还有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

广阔的农村还有社会学。

到了清代,商学、卫学等专门学校也开始出现。

而后康熙年间朝廷提倡并积极管理书院,清代书院教育在朝廷的客观支持下重新兴起。

有记载的新建、复建、改建的一千九百多所清代书院中,有一千七百多所为官办。

但令人遗憾的是,传统官学在明代中后期彻底衰落,地方书院、私塾等教育也侧重科举考试,没有早期“重学术、博经史”的良好学风。

再加上人类文明在过去三四百年间发展迅速,中国传统教育未能进行彻底的现代化变革,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官学机关和名校相继被历史的烟雾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