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学校最早产生于什么代,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称为什么
作者:我们特邀作者李金锡
在中国的各种职业中,只有教师和医生可以称为“老师”,医生治病救人,教师教书育人,可见这两种职业有多么重要的社会贡献。
作为祖国的园丁,“教师”的尊称出现得很晚。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很久以前,“教”和“师”完全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意思。
那么,“教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一、私塾前是公营的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教师”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
一些掌握读写技能的祭司和抄经士教学徒,但他们的本职工作不是教师。
因此,当时的教师还不能成为社会职业。
后来出现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杰为代表的“智者派”,这三者的出现标志着教师成为社会职业,职业教师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是西方职业教师的出发点。
当然,中华文明对教育的认识并不落后。
据史籍记载,在以中国尧舜禹为代表的古代时代,学校被称为“成均”,兼有养老、藏米之所。
养老是华夏氏族社会的传统,自然形态的教育由来已久,就是把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常识的老人聚集起来尊崇,赋予他们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到了夏朝被称为“序”等教育机构,商代已经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直到西周立国之初,政府实行“在校官”、“官守学业”政策,开辟了国学和乡学。
这时的教师还没有形成专业职业,全部由官吏担任,就是所谓的“官师合一”。
二、“教”与“师”
“教”与“师”二字几乎是同一时期的起源,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汉字之一。
甲骨文中有很多“教”、“师”等字。
虽然字形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教”字多为动词,“师”字多为名词。
“教”字最初指对一国贵族子弟或初任官进行舞蹈、礼乐教育,对士兵进行格斗技术的军事训练。
其次,“教”也成为地名,殷商时代有名的“教”的地方,多是训练士兵、进行军事教育的地方。
“师”字从甲骨文逐渐变成了金文。 这个字进一步发展的不仅是军事人员,也包括从事传统教育、军事功能和祭祀、礼仪、音乐等知识活动的人。 确切地说,这些被称为“师氏”的人是兼职责任较多的高级军官。
《周礼》记载:“掌师氏、微诏王,以三德教国子”。
与此相似的有保氏。 “给国子指路,是教诲的六艺”。
在春秋以前,单独使用“师”字是没有教师意义的。
春秋私学产生后,“师”的单独使用具有教师的意义,战国后成为《论语》 :“温故知新,可为师”等常用词汇。
说到《论语》,必须提到儒家之祖——孔子。
孔仲尼的家庭成分是“士”。
“士”代表着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和第一代教师群体,他们只是流动的兼职教师。
孔子想壮大自己的学说,创办了私学,将来在中华大地盛行的私塾都是为此而生。
所以说孔子是私立学校的鼻祖一点也不过分。 把它封为“万世师表”一点也不过分。
三.“教师”的出现
佛教是在汉代进入中国的。 因为那是外来文化,所以早期的经典是梵语,需要大量的翻译工作。
此后直到隋唐,在中国翻译佛教经典的热潮一直持续着。
佛教经典翻译不仅直接引进外来语,而且大量使用和更新了原有的汉语文字,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汉语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
“教”字在这个时候也被赋予了表示“宗教”的意思。
另外,“师”字也与宗教有关,用于指佛教和佛教各门派负责教法解说、经义、教化事务的人。
也有学者指出,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教”与“师”的进一步使用和结合。
前两个字合并后的词,是借用禅教师和亲教师这两个字翻译成佛教的对应称谓的。
宋代,“教师”一词作为独立的意义开始出现。
《五灯会元》是宋代的佛教禅宗史书,记载了佛教高僧讲经时的问答。 “怎么是教师? 曰:贝壳叶收不完。
”
古印度在接触造纸技术之前,经常用贝德罗叶子和棕榈叶记经文。 经文很容易散失,所以研究佛学需要收藏很多贝德罗的叶子。
“语言无法平息。
”意味着教师是学识渊博的人。
宋之初“教师”一词的用法,多与宗教中起学术研究、著述、教学作用的称呼高僧有关。
之后也被正式使用,但并没有成为正式的官职称呼。
“教师”作为与“师”相对应的非宗教专有名词在元代大量出现。
在元朝,“教师”成为了正式的官职。
这里的“教师”主要负责对皇室贵族和乐队成员的音乐教育。
其实,元代设置的教师官职是水平较低的音乐专业职员。
在原来以后的明清两代,不再设置这个官职。
从各种史策、文献记载和流传的文学作品来看,从宋朝到晚清时期,“教师”一词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经师、音乐教师、武术教练、教育工作者等。
四.专有名词的开端
这是鸦片战争后汉语词汇大量发展的时期。
19世纪初,内忧外患的中国出现了一些想要了解世界、愿意承担新生工作的知识分子和官员,他们在向国内介绍国外情况时也大量吸收和使用新词。
成为中国史学家“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参与了许多海外资料的翻译和整理,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介绍了许多外国情况。
在这本书里经常出现“教师”这个词。
为了达到在中国传教的目的,基督教要求传教士学习用当地语言传教的方法和医疗等。 只是以慈善事业为手段取得人民的信任。
这又使“教师”一词的含义转化为知识传播者。
同五年十二月,左宗棠设立船政学堂章程内容时,向朝廷提出了具体建议。 其中有“不得侮慢教师、欺负同学”的条文。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人研究,近代许多术语的形成与张之洞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现在常用的“高等学校”之类的词,张之洞是第一次用。
确定“教师”一词作为专业称谓的是张之洞。
在中国,教师职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专业化的过程。
经过“师氏、保氏、师、儒、师、师、夫子、师、博、教、师、席、训”,“师”终于成了专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