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办学理念,融合教育
“王老师,我很想你们! ”15日,老学生小洋在母亲的电话里告诉厦门市海沧区晨昕学校的特教老师王文龙乐,让他乐开了花。
“你不知道。 这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他高兴! ”王文龙兴奋地说。
洋从小被诊断出发育迟缓,在心理和语言方面落后于其他孩子。
学前班在晨昕学校这个特教学校的“量身定制”系列融合课程的训练下,小洋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2021年秋季成功转入海沧区北附学校读一年级。
在海沧,越来越多像小洋这样特殊的孩子能上普通课和其他小屁孩一起上课,得益于海沧区多年不懈推进的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实践探索。
5月10日,厦门市教育局公布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名单,王文龙老师和其他老师共同完成的海沧融合教育课程实践成果获得厦门市“特等奖”,成为此次唯一的特殊教育成果。
融合教育是什么?
“把特殊的孩子放在普通的学校,让孩子们一起玩,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融合’。
“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因此,要聚焦特殊学生需求,通过个性化教育、教康医结合、校企共建等形式,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推进区域普托教育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深度交流,引导特殊学生融入社会,提高区域整体融合教育质量和接受能力
在海沧,如何让这些特殊儿童享受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一直是海沧区想要破解的课题。
2006年,海沧区在锦里小学和英孚中心小学并设两所特教助学,拉开了区内特殊学生升入普通学校的序幕。
这个阶段的“融合教育”试图在与特教学校班级的学习中取得平衡。 在没有围墙的一楼,辅导班的孩子可以和前科或普通小学的孩子交往,有一定程度好的孩子转到普通班上课。
2015年,海沧又先人一步,锦里小学、东孚中心小学辅导班与厦门市仙岳医院签约,设立“医教结合”试点,成为全省首个辅导班与专科医院签约试点,实现教学与康复结合。
但是,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背景下,海沧的特教老师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提升“融合教育”的内涵,即让全区特殊孩子接受更适应性、更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如何有效地通过教育走向生活
2018年至2019年,海沧区相继成立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与指导中心,定期聘请专家培训随班教师,学期初清点全区特殊儿童数,对教师、家长提出的学习和生活方面与普通儿童差异显著的学生进行鉴定筛查
中心还专门管理班级学生档案,巡视指导各学校,一对一指导普通教师如何对班级特殊孩子进行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通过“专业支持”逐步提高融合教学质量。
从最初普通学校特教组创办、普特融合课实验开始,逐渐形成特教组特色,构建普特融合课教学模式,构建新的特教学校和资源中心,探索普特双向融合的区域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途径,最后建设区域巡视指导机构, 从深化引领区域融合教育课程到引领……在“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中,海沧区经过四个阶段的不懈探索,逐步克服了区域融合教育建设不足、区域视域设计不足、融合教育课程难以为继等问题,走上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融合教育之路
业内人士评价,海沧的“融合教育”课程探索实践,从最初基于学生“完整人”到最后实现了基于学生“完整生活”的飞跃。 前者往往只让学生接受普特人的变通教育,而关注孩子在学校里的健康成长,后者往往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进入社会后能有高质量的生活。
“特别感谢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努力,让孩子能适应正常的小学生活,给未来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洋妈妈兴奋地说。
据统计,目前海沧全区已建成400多名在校特殊学生、14个资源教室,在贯穿班级的区域融合教育课程体系支持下,区域特殊学生发展明显,在校就读人数逐年增加,部分学生选择职业中专和
“海沧区构建适应性多元发展的区域融合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只是希望切实加强特殊儿童青少年的家庭福利,促进他们更高质量的社会生活,让这些孩子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才能。
海沧区教育局局长孙民云表示,今后海沧将进一步扩大融合教育实践探索范围,深化对口合作,建设精品课程,总结推广融合教育的良好经验和做法,让海沧区成为融合教育的实验区,让更多孩子从融合教育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