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英、美、德,这样搞
作者|陈洪捷说通识教育是一个现代概念。
现代之所以强调通识教育,是因为专业教育已成为主流。
对一切知识教育历史渊源的追踪,只不过是从现代情况出发,为今天的知识教育寻找历史依据。
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教育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教育成为国家事业,基本知识和专业训练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一条链条,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现代社会是以“专家”为基础的。
专业教育虽然有用高效,但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因此人们纷纷提出重视通识教育以治愈专业教育的片面性。
所谓通识教育,虽然各国的说法和使用概念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一致的。 即要避免和弥补专业教育带来的各种问题,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以下通过对西方3国传统的一点梳理,说明西方通识教育的多样性。
首先,说到通识教育,会想到英国的“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
纽曼说的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和理性的培养,“自由教育就其本身而言,只是理性的培养”。
理性的特点是“头脑冷静、通情达理、坦诚正直、克己自制、立场坚定”,理性既能洞察事理,也能洞察理性处世,“敏于学习某些科学,从事某些职业”。
面对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专业教育,纽曼强调,大学的目标是培养理性,“理性不是为了某种特殊或偶然的目的、某种特定的行业或职业,或者是为了培养理性”。
一般来说,英国的博雅教育以培养绅士为目的,都说绅士的内在素质是理性,而不是专业知识或职业技能。
其次,通识教育的概念目前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美国大学继承了英国的传统,不断进行通识教育的尝试。
20世纪40年代,随着《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问世,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的理念和实践开始广泛传播。
这本《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针对知识爆炸和专业化培训,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理想,旨在培养“社会见多识广、责任重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红皮书说:“由专家完全控制的社会不是明智而有秩序的社会。
“社会对专业训练的需求势头,需要知识教育提供和谐、平衡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通识教育源于博雅教育,一方面反对过度的专业化教育,另一方面与博雅教育不同,不是培养理性的绅士,而是要培养“有责任的人与公民”,所以美国通识教育的重点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将公民培养
第三,在关于通识教育的讨论中,很少提到德国的大学。
实际上,德国的大学的概念是从洪堡大学的改革开始,所谓的全面教育( Allgemeine Bildung )。
顾名思义,这一概念完全可以翻译为通识教育。
在德国的大学理念中,修养( Bildung )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思考社会和自然的能力、追求真理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根据德国的大学理念,修养是目的,科学是途径。
在当时的德语中,科学的意义是系统的知识,实际上以人文知识为主。
根据这种科学观,科学是一个整体,任何细节和专业知识,最终都要回归到科学的整体中去才有意义。
这也适用于学生的培养,零碎的、专门化的知识无助于个人修养。
学生被鼓励进行专门化的研究和学习,但不能离开全面和整体的科学视野。
哲学家谢林在《关于大学学习方法的讲义》中写道:“在科学和艺术中,特殊的知识只有寄宿于一般和绝对的知识才有价值。
但人们往往喜欢追求特定的知识,忽视全面教育所需的普遍知识,忽视学者更高的使命和科学赋予的高尚精神,宁愿成为优秀的法律学者和医生。
必须注意的是,学习普遍科学是治愈这种狭隘教育的好方法。
这里普遍的科学主要指哲学和相关的人文学科,这些知识是全面修养的保障。
由此认为,在德国的通识教育传统中,修养和通识教育往往是知识问题。
综上所述,西方的通识教育至少有三个不同的传统。 即英国以个人为中心的通识教育、美国以社会人为中心的通识教育、德国以知识为中心的通识教育。
英国和美国的通识教育有亲缘性,共性也很多。
两者都是以人为本,英国的通识教育注重个体人,美国的通识教育注重社会人。
德国以教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观,更加注重知识的意义,偏向学术路线。
三种通识教育的传统虽然方向不同,但它们都是对现代专业化、技术化教育的一种回应,在培养“专家”的教育中,拥有较多超出专业知识的知识和视野,保留了许多人的全面性和丰富性,过度的专业化给社会、个人带来
所以,反对专业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念,强调人和知识自身的价值,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等,具有共同的基本诉求。
在国内关于通识教育的讨论中,往往有不同的声音,可以看到这三种传统的影子。
我们在讨论和借鉴西方的通识教育观念时,其实不必一家亲力亲为,可以拓宽视野,兼收并蓄。
这三个传统有不同的重点,但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严格区分。
知识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或许才是知识教育活力的根源。
(作者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 2021-09-28第5版大学周刊原题为《西方通识教育的三种传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