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是什么意思,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该书运用现象学描述方法,阐释父母和老师是如何通过现象学的“听”、“看”、对具体情境的“关注”来掌握和发展“教育情调”的。
第一节课听到“教育情调”这个词的时候,可能会有点困惑,什么是教育情调呢? “情调”,使教育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让我先解释一下情调这个词。
在百度上看,情调这个词有好几个意思。
根据本书对情调的理解,与说明相似的是,情调有一定的倾向性,因刺激性质而异,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情绪取决于具体的情景环境,也取决于人的心境,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教育情调,通俗地说,就是根据孩子特定环境下的情况给予反馈和因材施教。
情调是“敏感”和“机智”两个词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意味深长的意思,使情调这个抽象的词“触手可及”、易懂。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情调”。
一、教育者如何用“情”奏“调”是教育者的本职工作。
教育和教育是一个整体。
真正的教育者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很敏感。
他们可以从一个现象或一件事情中,迅速捕捉到背后折射出的本质——“情”与“调”。
情就是教育者的“敏感”,即对孩子们发生的事情要有开放的心态,用教育的眼光看,敏锐地反应事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老师对“敏感”的有效反馈就是“情”
教育的“情”在于爱。
老师用他们的爱守护着孩子的成长。
即使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也会巧妙地解决,让人感受到自己被在意。
调可以看作是教育者的“机灵”。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情况,什么事情,都可以根据原因告诉你。
机灵,考验的是老师的反应速度。
教育的“调”,即使在孩子“糟糕”的时候,也会给予鼓励、自信。
例如,努力尝试孩子没有做过的事情,摔倒的时候,“机灵”的老师即使摔倒了,老师也会同样喝彩。 因为迈出了别人不敢迈出的一步。
孩子受到了巨大的鼓励,更加确信了自己决定的尝试。
“情”与“调”相协调,交易者更容易进入孩子的内心。
二、父母如何培养教育情调我认为,作为父母,应该读点关于教育的书。 那不仅仅是为了教孩子,也是为了能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这本书通过许多案例分析教育情调。
父母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处于教育情调的大磁场中。 不过,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行为和问题是常事,会说教、训诫,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大多数父母在面对孩子所犯的问题或犯的错误时,都会因为孩子无止境的好奇心而无法回答,长大后知道就会烦躁。
或者你可以去学校问问老师。
父母自己摇了摇头,把问题都抛在一边,心里松了一口气。
但是,自己错过了和孩子一起增进感情,一起学习的机会。
对父母来说,教育情调就是与孩子相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该说什么,什么不该说。
三、现象背后真正想表达孩子的孩子们问一些不寻常的问题,总是带着无限的问题问大人。
他们在提问时表现出孩子的主体性、孩子的独特性和孩子生活的独特性。
根据环境的不同,孩子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想法。
淘气、孩子们玩耍、在教室上课的时候,可能会看到孩子们在什么事情上争执、大声喊叫……这样的现象折射了什么呢?
为什么有些孩子渴望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现一些小秘密,与老师和父母分享呢? 他们想“被看到”。
大人不回应他们说的话和他们的喜悦,或者只是不咸不淡地说什么的时候。
如果他们下次有什么想分享的东西,就不会分享给大人了。
成年人无视他们的互动,让他们“不看”,逐渐消磨他们的热情,让他们觉得被忽视、不被重视,又“没被听到”,又“没被关注”。
通过现象看本质,孩子会试图“看”、“听”和“关注”。
情调和情感的距离现在很少听到教育者说要成为有教育情调的老师。
他们通常说要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
情怀与情调,一字之差,它们的意义在边界。
情怀是一个老师的心境广阔如海,能接受“百川”。
情调是指一位老师在特定环境下对情景反应的敏感和机智。
情调在于教育方式,情感在于载体。
教育者,要成为有情调的老师,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拉开与他们的距离,一起探索生活与世界,学习与孩子相处,是他们涉足教育情调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