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课标地区有哪些,2020课标修订主要变化有哪些
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提炼
4月21日,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正式公布。
据介绍,新课程方案对“年级缺乏纵向有机联系”“课程标准对《学了多少》缺乏具体规定”“课程实施要求不明确”等情况进行了明确调整和修订,将于今年秋季开始实施
16门学科课程标准也同步发布,重点从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教学建议等方面进行提炼。
1
道德与法治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人格健全、责任意识。
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导向,人格健全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课程内容: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从“自我认同”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拓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
分学段分专题科学设计内容,构建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堂教学。
教学建议: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感情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确的要求,政治性与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2
国语
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实际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课程内容: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主题和载体形式,另一种是内容的组织和表达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任务群的组织和表现,要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确定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习任务组包括三个阶段,一个是基础学习任务组,包括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组织; 二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阅读与交流、文学性阅读与创造性表达、有意识阅读与表达;三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教学建议:教师要正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
挖掘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关注网络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3
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中应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阐释、国家情怀五个方面。
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展示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根据通史叙事结构和七年级同学的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七大板块。
历史课程内容和结构示意图
教学建议:历史课程教学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有目标地恰当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单元主题地学习整合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重点,运用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探索历史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数学
学科核心素养: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现实世界你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现实世界。你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
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数学和代数、图形和几何、统计和概率围绕数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循序渐进,各学段的主题不同。
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段学生的特点,以跨学科专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专题学习和项目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复杂的问题,数学系和学
教学建议: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 丰富注重教学内容结构化、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相关性的教学方式,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加强情境设计和问题提出; 进一步加强综合和实践。
5
英语
学科核心素养:英语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质量反映核心素养的精神特征,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心素养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交流,合作发展。
课程内容: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组成。
围绕这些因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整个义务教育过程中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结构图
教学建议: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以单元教学目标为指导,组织各篇教学内容,规划系列教学活动,以了解英语学习运用过程中不通的国家风土、文化历史,拓展国际视野; 以语篇研究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继承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注重分析引导学生乐学善学的各教学要素的相互关系,设计和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 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
6
日语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质量、学习能力等方面。
语言能力是基础,文化意识主要体现价值观,思维质量反映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学习能力提供发展保障,相互联系,相互融通。
课程内容:倡导通过“日语实践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
日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文化理解、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课程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交织,有机融合。
日语课程内容六要素关系的意象
教学建议:课程实施应遵循主题引领、情境为依据、语篇为载体、任务为驱动四个原则,通过理解与组织、表达与交流、探究与建构三种途径,有机获取日语课程内容的主题、语篇、文化理解、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大要素
7
俄语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质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价值观,思维质量反映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提供发展保障,四个方面构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课程内容:俄语课程内容注重核心素养,由主题、话题、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组成。
课程内容以主题为主线,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
话题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遵循由近及远、由难及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依次出现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知识支撑话题内容,语言技能在学习中形成,跨学科学习通过话题内容实现。
学习策略调节学习过程,贯穿学习始终。
在教学中,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内容结构示意图
教学建议: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为导向、依托主题,以语篇为载体,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内容,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
8
地理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际协调观、综合思维、地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是我国学生在地理课程中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化,体现了地理课程培养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
课程内容: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贯彻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形成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一体化的课程内容结构。
地理课程的内容结构
教学建议:地理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为起点,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聚焦重要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素材,优化、丰富学习活动。
教师既要保持板书、板书等传统地理教学手段的优点,又要融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整体性的教学活动过程。
9
科学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索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
课程内容:在科学课程中设置13个学科的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
科学课程的内容结构
教学建议:根据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实践探究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10
物理学家
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索、科学态度和责任。
课程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由“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组成。
“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的主题不仅包括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包括物理探索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 “实验探究”主题旨在强调物理课程的实践性,强调物理实验整体设计,明确学生必做实验的要求; “跨学科实践”主题侧重体现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联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框架
教学建议: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贯穿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倡导情景化教学,突出问题教学,注重“办中学”“用中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规范物理实验教学,准备把握跨学科实践教学定位。
11
化学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反映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体现了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示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
课程内容:《化学课程》设置“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学国际实践”五个学习主题。
五个学习主题之间相对独立,有实质性的联系。
其中,“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三个学习主题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化学与社会学国际实践”两个学习主题,侧重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反映学科内融合和学科间联系,突出育人价值。
教学建议:化学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使学生达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途径。
教师要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了解必须科学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合理组织化学教学内容(按大概念组织单元教学内容); 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积极开展科学探索和实践活动;大力开展核心素养导向教育(积极探索新概念引领的课程改革),有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2
生物学家
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科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课程内容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发展需要、社会需要和生物学发展三个方面,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群体,从多样性到统一性的视角系统构建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选取了以下7个学习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的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生物学与社会学的国际性实践”。
教学建议: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重视运用以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为特征的教学策略重视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教学重视运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13
信息技术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这四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高。
课程内容:根据核心素养和阶段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信息科技课程知识体系,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大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阶段的内容模块,组织课程内容,循序渐进
信息技术内容模块与跨学科主题
教学建议:以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为目标,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起点,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系统设计学习活动,强调用信息科学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情况和知、情、意、知。
14
体育与健康
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结构
教学建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教师广泛运用各种资源,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中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
教师应合理制定学习目标,选择编辑课程内容,改进授课方式和方法,促进课内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5
艺术
学科核心素养:艺术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造性实践、文化理解等。
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电影(含数字媒体艺术)五大学科,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
艺术实践包括鉴赏(鉴赏)评论)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衔接/融合)综合探索),是学生学习艺术、提高艺术素养必须经历的活动和过程。
教学建议:教师应深入了解艺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办学质量,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
必须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全过程; 注重知识的内在关联,注重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的体验,创造性地运用营造开放学习环境的传统器具、材料、现代媒体,建立激励机制,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16
劳动者
学科核心素养:劳动课程应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体现在劳动观念、劳动实践
课程内容: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10个任务组,每个任务组由几个项目组成。
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中心,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内容结构。
日常生活劳动立足于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涉及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生产劳动使学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
服务性劳动使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了解劳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劳动课程内容结构的意象
教学建议:开发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特点,推进学生“办中学”“办学校”的重要实施载体。
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指出劳动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技能要点,针对劳动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及时解决,及时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创新,强调劳动过程中的安全、规范操作
另外,安排丰富的劳动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要构建“家庭一校一社区”一体化劳教环境。
来源|教育部官方网站,星教师
编辑|白衣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824 (梁老师)
010-82296739 (康老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
“双减少”,不是减少父母的责任
孩子的家务年龄对照表
期待“双减”新政后父母们“四增”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只有代表的观点。
全国党媒体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