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十周年“晒家底”,展品跨越中外百年美术史
11月的第二个周末,上海沉浸在“艺术时间”之中,黄浦江畔多场展览的新开幕,为艺术周带来更丰富的层次。
11月的第二个周末,上海沉浸在“艺术时间”之中,黄浦江畔多场展览的新开幕,为艺术周带来更丰富的层次。继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耿建翌回顾展 、上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她们与抽象”等展览黄浦江畔启幕后,龙美术馆(西岸馆)以“存在于世”“多重景观”两场特展于11月12日开幕。作为“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两场展览作品对应“人物”“抽象”两个面向,总共展出260余件(组)作品,这些作品均为龙美术馆的收藏,可谓“晒家底”。
“做美术馆最初源自对艺术的热爱、对于如何做美术馆,我的想法是——做一家简单纯粹的美术馆。”龙美术馆创办人刘益谦说。
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龙美术馆是知名收藏家、投资人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的民营美术馆,目前在上海和重庆同时拥有三个大规模场馆——龙美术馆(浦东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和龙美术馆(重庆馆)。
龙美术馆创办于2012年12月18日,据馆长王薇介绍,十年来“两城三馆”的举办了200场展览,累计参观人数达3000多万人次。“龙美术馆以推动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为己任,扎根本土的同时,注重古今艺术、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展示与研究,以全球性的视野呈现视觉艺术的多元性,系统地展现中国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当前世界艺术的新鲜活力。”
刘益谦也在“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发布会上回忆了从2012年的浦东馆到2014年西岸馆的历程。“当年不懂美术馆的运营,也并没有宏伟的目标。所以我们摸石头过河借鉴文博系统经验,以机构模式运营,脚踏实地做一个美术馆。十年来前,龙美术馆的大多是专业观众,如今更多艺术爱好者与家人走入美术馆,我看到了中国公众对艺术理解的提升,也感受到了公众对民营美术馆的认可。”
2012年12月18日,龙美术馆(浦东馆)开馆
2014年3月28日,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
2016年5月26日,龙美术馆(重庆馆)开馆
对于夫妻两人共同做美术馆,刘益谦调侃,“王薇是馆长,我是馆长助理。”在收藏上,刘益谦喜欢中国传统、王薇更关注近现代艺术。所以龙美术馆的藏品涵盖中国传统艺术、近现代艺术、“红色经典”艺术和世界现当代艺术等。由此,十周年两场特展可见其藏品的丰厚、艺术家的多样,以及选择藏品的慧眼。
“存在于世”,百余作品跨越百年历史
十周年特展之一“存在于世”聚焦当代,通过140余件(组)作品,回应我们内心深处对社交和在此世界中“存在”的渴望。
策展人由曾任伦敦白教堂美术馆馆长20年的伊沃娜·布拉兹维克担任。“‘人’可以作为本次展览的主体,但艺术表现形式是多维度的。从拼贴画到超写实主义,反映了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运动。”伊沃娜·布拉兹维克说。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主的创作,其中包括了艺术家自画像、家庭相册、超现实场景中的陌生人、社会活动中的群体。由此策展人将展览分为“四幕剧”(四个篇章),每一幕的标题和主题都来自该板块作品中的一件。作品包括绘画、装置、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涵盖了高更、莫迪利亚尼、马格里特,徐悲鸿、唐蕴玉、潘玉良、霍克尼、里希特、卡茨直至今年在纽约伦敦重要美术馆巡展的詹姆斯·马歇尔和备受潮人追捧的乔治·康多、加藤泉。
展览现场,陈箴 (法籍华裔, 1955-2000),《水晶体内景观(虎)》,2000年,水晶 金属 玻璃,95 x 190 x 70cm
展览以陈箴2000年的作品《水晶体内景观》开场,“水晶体内景观”也是“第一幕剧”的题目,这是一件由玻璃器官组成的“水晶景观”其实是艺术家的自画像,当时的陈箴身患不治之症,他通过将自己的身体器官想象成闪亮而永恒的物件,以此来寻求宣泄。
第一幕聚焦于单个人物的肖像作品,包括艺术家的自画像以及艺术家和模特之间的关系。高更1891年的作品《戴花的年轻人》、莫迪利亚尼《宝丽特·茹丹肖像》(约1919年)、马格里特的《万向镜》等作品的呈现除了呈现艺术家的个人面貌之外,也表达了20世纪上半叶艺术流派的争鸣。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意大利,1884-1920),《宝丽特·茹丹肖像》,约1919年,布面油彩100.3 x 65.4cm
勒内·马格里特(比利时,1898 -1967),《万向镜》,1938-1939年,布面油彩,116 x 89 cm
在展览现场,王薇尤其提到了她心爱的高更作品。
“这件作品画的是他大溪地的导游,马蒂斯看了很喜欢,但无奈他手头资金有限,加了首饰才获得了这件《戴花的年轻人》。”与两位艺术家有关的作品,目前成为了龙美术馆的馆藏,足见收藏者的眼光。展览中还有一张安东尼·葛姆雷的小画《给王薇的人造物质》,葛姆雷曾在龙美术馆办过个展,这件作品可见艺术家与美术馆的情谊。
保罗·高更(法国,1848-1903),《戴花的年轻人》,1891年,布面油彩,45.4 x 33.5cm
展览现场,安东尼·葛姆雷,《给王薇的人造物质》,2015
此外中国艺术家杨立光1940年的作品《抽烟的人》与唐蕴玉1925年的《读报》;1965年出生的申玲和李天元与1895年出生的潘玉良作品并置,让人感受到了不同时代中国人的面貌,他们的衣着、神态和周遭环境为当下的观众提供了他们个人故事的线索。
杨立光1940年的作品《抽烟的人》与唐蕴玉1925年的《读报》
申玲、李天元的作品与潘玉良(右)作品并置
展览第二幕以翠西·艾敏的《你是最后的大冒险》为名,这是艺术家以光写就的情书,也表达出她的成长经历。翠西·艾敏在一个海滨度假区长大,那里曾经充斥着霓虹灯招牌。在这件作品中,霓虹灯不再是酒吧或娱乐场所的广告牌,而是一句对爱人或朋友公开且肯定的爱的表达。
展览现场,翠西·艾敏的《你是最后的大冒险》
这个部分的作品探索了亲密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父母与孩子、兄弟姐妹、恋人、朋友甚至敌人。其中常书鸿1936年创作的《姐妹俩》是其近10年的留法生涯中创作的最后一件重要作品。这件作品曾参展法国国家春季沙龙展,并获得银奖。沙龙展结束后,作品被法国一位藏家收购,作为家族的永久收藏,直到2018年由拍卖入藏龙美术馆。《姐妹俩》描绘了客厅里阅读的场景,虽然名为《姐妹俩》,但其形象都来自常书鸿的第一任妻子陈芝秀。作为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代守护者,后来的常书鸿几乎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莫高窟,但这件作品则记录了他早年在法国的生活。
常书鸿(中国,1904 – 1994) ,《姐妹俩》,1936年,布面油彩,164 x 130cm
这一板块另有大卫·霍克尼《一张狮子图片》、石田彻也《无题》、杨飞云《同行》等作品,呈现出发生在真实的人物或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之间的相遇,而相遇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大卫·霍克尼(英国 1937年出生),《一张狮子图片》,2017年,布面丙烯,121.9 x 243.8cm
第三幕由美籍非裔艺术家西斯特·盖茨的《民间织锦》开启,艺术家回收了其家乡芝加哥消防部门使用过的废弃软管,它们象征着美国警察在20世纪60年代对民权抗议者使用的高压消防水管。他把它们缝合在一起,象征性地将遭受经济和政治隔离的非裔美国人族群统一起来。
西斯特·盖茨(美国,1973年出生),《民间织锦,无题》,2019年,弃用消防软管与木材
“民间织锦”代表了个体因为其身份、地域或意识形态的认同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民团体。这个部分展出的作品则呈现了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幕如历史画流派一般描绘了艺术行业、农业、工业或手工业的工作者状态,也以一种对逝去生活方式的描绘记录处于社会变迁中的群体。
阿历克斯·卡茨(美国,1927年出生),《准时》,2001年,亚麻布面油彩,259.1 x 548.6cm
尚扬 (中国,1942年出生),《黄河船夫》,1981年,布面油彩,140×381cm
一面黑暗中盘旋的圆形镜子,开启展览第四幕。这是法国艺术家拉斐尔·芬尼斯的作品《无限的圆》,它像是一条无尽的光之隧道,让人从中找寻自我的倒影。
展厅现场,拉斐尔·芬尼斯 (法国,1990 年出生),《无限的圆》,2018年,红蓝绿三色LED灯 ,直径 120厘米
“无限的圆” 板块探讨了光、空间、物质和结构的现象世界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罗斯科把剥离可识别的图像的做法称为“对更高真理的揭示”,展览中,其作品《第36号(黑色条纹)》让人看到传统色彩和形式被解放,面对这件作品,大脑形成新的联想和关系和对图像新的反应情绪反应,来唤起人们对大地、海洋或天空的感官体验。
马克·罗斯科(美籍,生于俄罗斯(现拉脱维亚),1903-1970),《第36号(黑色条纹)》,1958年,布面油画,157.1 x 170.1cm
这一部分还展出了丹·弗拉文、刘韡、赵赵等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丹·弗拉文的《无题》曾出现在去年西岸博览会上,现如今正与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建筑构成特别关系。
展览现场,丹·弗拉文 (美国,1933-1996)1974年的作品《无题》。
“多重景观”亦是另一个收藏层面
“多重景观”聚焦抽象,以中国现代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吴大羽创作于1950年的《京韵》为开端,试图通过从1950年代以来迄今为止,横跨70余年的创作个案,为观众提供一个欣赏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形式的具有抽象性的艺术作品,以期带来多重想象的可能性。
“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览现场
“多重景观”由王薇担任策展人,对于这个身份,王薇表示,自己是边收藏、边学习。“多重景观”也是在延续伊沃娜·布拉兹维克给出的“存在于世”的线索。
抽象的风潮要回溯到20世纪之初,艺术家们不再追求描绘事实的再现性艺术,而开始了非具象艺术的创作。西方的写实绘画传统开始动摇,艺术的表现形式愈发抽象化,从立体主义开始,涌现了大量的艺术流派和抽象风格的作品,改变了人们的观看经验,也带来了崭新的视野。
吴大羽(中国,1903-1988),《京韵》,1950年,木板油彩
展览展出了赵无极、琼·米切尔、萧勤、丁乙、马克·布拉德福德等艺术家的抽象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线条、形状、空间、色彩等要素的相互关系被艺术家持续探索,材料的运用走向多元,视觉与心理效应、色彩与情绪反应被反复研究。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新的审美探索、新的观念都如视觉景观一般在展览中逐一呈现。
皮埃尔·苏拉吉(法国,1919-2022),《绘画 222 x 157 厘米, 1979年8月31日》,1979年,布面油彩,222 x 157cm
展览中,一件黑色的作品让人记忆深刻,该作品出自不久前刚去世的皮埃尔·苏拉吉之手。苏拉吉是少数生前就在卢浮宫办过个展的艺术家之一,还是首位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展出的当代艺术家。在他长达102岁的一生中,他与弗朗西斯·皮卡比亚、贾科梅蒂、罗斯科等交情甚笃。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这位艺术家已与德·库宁、海伦·弗兰肯塔勒及罗伯特·马瑟韦尔齐名。在此次龙美术馆的展览中,苏拉吉的《绘画 222 x 157 厘米, 1979年8月31日》与老友罗斯科的作品在空间中交汇。
在距龙美术馆(西岸馆)不远的西岸美术馆“她们与抽象”展中,蓬皮杜艺术中心藏海伦·弗兰肯塔勒抽象作品与苏拉吉呼应,琼·米切尔的作品也同时在龙美术馆和西岸美术馆展出。“多重景观”中抽象作品的选择,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带来的女性抽象群像构成一种新的对话关系。
白发一雄(日本,1924-2008)《海炎》,1999年,布面油彩
布里奇特·路易斯·赖利 (英国,1931年出生)《尾声》,2016年,亚麻布面油彩
马克·布拉德福德(美国,1961年出生),《洛杉矶》,2019年,布面综合材料
而当我们回溯更早的西方艺术史,塞尚早在19世纪即开始创作具有抽象性的作品,如其所言:“这里没有明与暗的描画,而仅只是单纯的色调关系。当它们被正确无误地表现出来,和谐的形式便自主地建立起来,它们愈是变化多端,便愈是悦目赏心。”而在东方、毛笔水墨构建出的是另一种启发西方抽象运动的、源自于心的表达。
“这十年付出了很多,也有很多快乐。”王薇说,“目前龙美术馆的展期已经排到2029年,不少中西方大牌艺术家的展览都在排期内。”对于更远的未来,刘益谦表示,龙美术馆不是传统的博物馆,希望以收藏和展示发扬中国文化,吸收和融合中西方文化。也许未来我们会干不动,但希望一直保持纯粹。
据悉,自9月推出“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揭开龙美术馆十周年庆典展览的序幕,“存在于世”“多重景观”两大特展是之后,11月底,还将推出“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
“存在于世”“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将展出至2023年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