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沁与法律改革的英国经验
英国或许曾“为幸运之神眷顾”,自工业革命以来创造了一系列发展与扩张的“奇迹”。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其昔日的辉煌不再,而英国历史仍旧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编者按】
英国或许曾“为幸运之神眷顾”,自工业革命以来创造了一系列发展与扩张的“奇迹”。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其昔日的辉煌不再,而英国历史仍旧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织“窥见英伦”系列,邀请校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为主、辅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等多种视角,通过一系列个案与问题的讨论,尝试窥见英伦。以下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博士后李诚的文章,原题为《边沁与法律改革的英国经验》。
贺加斯关于英国法官的讽刺漫画。来源:William Hogarth, print, The Bench, 1758.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USA.
1769-1832年,边沁撰写了大量以法律改革为主题的文稿,建立起庞大的改革者网络,影响了启蒙运动进程中英国的法律思想。时至今日,英国人依旧视边沁为第一流的法学家,从他的作品中汲取改革的灵感。边沁的法律改革工程涵盖了法理、程序、惩罚、激励、伦理、政治、经济、社会政策及宗教等方面,旨在全方面系统性的改造英国乃至全世界的法律,并以此构建能够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社会。
1823年发行欧洲各地的边沁肖像画。来源: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UK.
一、边沁对英国法的批评
1769年,刚被授予出庭律师资格的边沁在处理一起债务纠纷案件时劝说客户放弃申诉,理由是即使胜诉,获得的赔偿也没有花费的司法费用多。同一年,边沁放弃律师职业,立志通过写作指出英国法的弊病并提出改革方案。他的第一个写作计划是批评知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释义》,题为“评《英国法释义》”。这一计划一直没有完成。1828年,80岁的边沁为“评《英国法释义》”增加了300张手稿纸的内容。“评《英国法释义》”对布莱克斯通的批评典型反映了边沁的法律改革观点,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一是布莱克斯通没有区分实然与应然的法律。边沁认为说明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某一法律体系与思考法律应当如何发展是两种工作。然而,布莱克斯通认为英国的普通法已经遵循着英国社会的内生理性,无需任何重大的改革。这种观点在边沁看来过于神秘。他强调法律是人定规则,普通法其实是律师与法官的私人意见不是规范、确定的法律,英国应当摒弃普通法的权威,专注发展议会制定法,编撰成文法典。
二是布莱克斯通盲目支持诉讼程序形式的历史延续性。许多程序起源于中世纪,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虚构规则以维护程序形式的延续性成为通行的做法,这增加了程序的步骤。收回不动产的诉讼程序是一个典型例子。申诉人先得宣告已将产权租给了一个虚构人,而这个虚构人已经被另一个虚构人错误地驱逐出该不动产。第二位虚构人的设定是欺骗了申诉人的承租人。布莱克斯通认为这些虚构彰显着普通法的适应力。然而,边沁认为这些虚构本质是在说谎,对它们的鼓励会污染法律人的品格。应当废除这些虚构,简明程序,直接真实的说明案情。
三是布莱克斯通认为法律知识无法向公众开放。普通法没有成文法典,而是依据过去的判例,由法官在判决时说明。公众很难获取这些判例,更没有时间与精力从中推敲提炼出审理案件的相关知识。而且,书写判例的语言与日常用语差别很大,增加了理解上的难度,导致法律成为律师的垄断性知识。边沁认为这种情况令精英律师拥有了几乎不受限的权力,是对公共利益的巨大威胁。
二、边沁在监狱制度和地方法庭改革上的实践
意识到废除普通法的观点过于激进,边沁试图通过小规模的改革令政府与公众感受到功利主义法律实践的益处,继而破除对传统的迷思,开启大规模的法典化工程。在选取改革的对象时,边沁依据的是该法律需要改革的迫切性与收益群体的人数。自1769年以来,边沁参与过关于北美殖民地独立、流放制度、监狱制度、苏格兰民法法庭行政制度、衡平法法庭案件积压、司法费用及官员薪酬等法律性话题的讨论。限于篇幅,笔者选取监狱制度与衡平法法庭案件积压两个话题,讨论边沁的改革实践。
在18世纪,相比于监狱,流放因为执行上的简单、经济,是更受到当局欢迎的惩罚措施。然而,1776-1787年间,因为北美独立战争及替代的流放地建设,大量处以流放的罪犯临时性地关押在泰晤士河上废弃的船只上。这些船只实际上成为监狱,虽然受到治安法官的监督,但实际管理者是与政府签订合同的外包商。罪犯的劳力被外包商压榨以换取食物与报酬。因为条件恶劣且法律规定了严苛的纪律,罪犯经常组织暴动,外包商则严酷镇压。伦敦居民直接目睹这些惨剧,新闻大肆报道,改革呼声高涨。针对这种舆论,边沁提出圆形监狱计划,游说政府和议员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式监狱和管理。
1846年英国关于监狱船生活的报道。来源:Extracts from London Illustrated News, 21 February 1846, page 125 (ZPER 34/8). National Archive, UK.
1791-1803年间,边沁出版了《圆形监狱》、《致佩勒姆勋爵的公开信》、《为宪法辩护》等小册子,揭露现行刑罚的诸多弊病,例如流放制度侵害了大宪章保护的人身安全。边沁也系统论证圆形监狱设计的优点,声称圆形监狱的经历可以令说谎成性的罪犯变成勤劳诚实且有益社会的公民,继而完美地预防犯罪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边沁强调,圆形监狱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由政府、公众、监狱管理人员及罪犯在明确的规则指导下配合行动,在全景式监控的方式下改善罪犯的行为习惯。除了塑造有利舆论,边沁还通过私人联系,说服改革派议员罗米利、威伯福斯等人在议会和政府高层游说。然而,法国革命及战争的爆发,澳洲流放地的开发,监狱选址遭遇伦敦地主的反对等因素,导致了圆形监狱计划的失败。
圆形监狱里的工作机器。来源:Fig. 2, in Janet Semple, Bentham's Prison: A Study of the Panopticon Penitentia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1829年,边沁提出以派遣法庭的方法解决衡平法法庭案件积压问题。这次他采取的策略是议员请愿。他写作了《衡平法派遣法庭请愿书》,直接向公众呼吁,派遣法庭能够加速案件审理,有利于起诉人。按照边沁的计划,发放请愿书、收集签名、议员宣读的工作由他的新盟友爱尔兰民众领袖奥康奈尔完成。在私人通信里,边沁收到奥康奈尔的肯定回复。衡平法法庭案件积压与泰晤士河船只监狱同样是受到广泛公众批评的问题,然而,边沁转而求助民众领袖,更直接地对话民众,将请愿视为议会外政治舞台,试图顺势1820年代末英国社会高涨的改革情绪,赢得议会的支持。可惜的是,奥康奈尔没有执行这一计划,直接导致派遣法庭计划的落空。
三、英国社会难以形成激进法律改革的共识
虽然在改革实践上失败,但边沁的个人声誉正在上升。1836年,前任英国大法官布鲁厄姆勋爵在一次演说中如此评价边沁,“法律改革的时代即是边沁的时代”。1832年议会改革后,改革成为英国政府合法性的重要基础。许多政客和律师在拥护改革的同时提及边沁,以增加自身改革提案的公共声望。然而,他们远非全盘接受边沁的方案,而是从中汲取灵感,改造成更容易为现有的社会观念能够接受的版本。他们担心功利主义理念会造成思想和制度上的动荡与脱节。他们仍处于法国革命战争的余悸中,警惕启蒙思想的煽动性。边沁法律思想中的人性观与政治观在他们看来过于超前,如果得到政府的认可,很可能导致已经情绪高涨的舆论进一步发酵,出现无法把握的局面。
拿破仑入侵阴影下的英国民族情绪。来源:A New Patriotic Song from Loyal and patriotic hand-bills, songs, addresses, etc. on the threatened invasion of Great Britain by Buonaparte. British Library, UK.
除了激进的思想,英国社会活跃的改革文化使得边沁面对许多竞争。在监狱制度上,霍华德早于边沁呼吁改革,还实地考察了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瑞士乃至俄国的监狱,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是英国政府更加信赖的权威。而且,他的管理方案中包含了许多宗教戒律因素,更加为当时英国的社会观念所接受。与之对比,边沁怀疑宗教戒律引起过多的痛苦,没有在圆形监狱里安排宗教教育。在派遣法庭提议上,边沁面对的是布鲁厄姆的竞争。1830年4月29日,布鲁厄姆在下议院宣布将提出一份地方法庭议案,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家门口获得便宜简明的司法服务。布鲁厄姆的地方法庭保留了原先法庭的许多习惯,在诉讼程序、法官裁量权、上诉制度等问题上与边沁的派遣法庭差异极大。在布鲁厄姆的议案提交印刷后,边沁作出了猛烈的批评。然而,地方法庭改革牵扯太多的利益相关方,所涉及的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尤为复杂。直到1846年的郡级法庭法令颁布后,布鲁厄姆议案中的部分措施才得以落实。而边沁的派遣法庭禁止上诉,以实现地方案件在地方解决的目标,直到今天也未能实现。
边沁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处境反映出英国政治文化的特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人经历着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海外殖民与战争,眼界大开、思想活跃。边沁仅是改革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1688年以来相对宽容政治与宗教政策,鼓励民众参与公共生活和思想创新。稳定发展的社会经济催生出自信、崇尚进步的文化。1815年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结束,更是令此前压抑的思变情绪迸发。然而,深入人心的法律意识促使改革者在表达情绪时偏好法律的语言与和平的方式,通过请愿、演说、通信等渠道与议会与政府保持着密切沟通。这种情况导致英国社会虽然有产生激进思想的环境,但难以形成实践激进思想的共识。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未来想象。来源:A satricial print titled "The March of Intellect" and subtitled, "Lord how this world improves as we grow older." It depicts the application of fanciful technolo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ng distance travel. Gift of Harry F. Guggenheim.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UK.
本专栏内容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