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中国传统耕读教育浅谈

【读历史书】

作者:邵彦敏、李静(均为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是安身立命、当家作主的根本出路。

儒家的传统尊“劳心”是卑鄙的“劳力”,孔子回答“樊迟,学百姓吧”时,他说:“小人哉,樊须也! 行个好礼,人民不敢不敬……焉用百姓? ”( 《论语子路》 )他认为讲究礼义才是君子的选择。

孟子说:“或劳力,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 治人者吃人,治人者吃人。

”( 《孟子滕文公上》 )但是,当时也看到了不同的情况,在《说苑》中,“曾子衣拙衣耕。

“出身于没落贵族之家的曾子,不得已在泰山下耕作。

颜回也曾亲自参与耕作,据《庄子让王》记载,颜回“有郭外田五十亩,足以喂饥粥。 郭内之田十亩,足为丝麻”。

后世儒家价值观逐渐由“焉用农民”转变为“亦耕亦读”的追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耕读观念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变迁和扩大。

“耕”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劳动,而且可以延伸到丰富事物、丰富五谷、养家糊口。 “读”不仅指学习传统四书五经,还指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立德。

到汉代,人们开始加强耕读兼论的教育思想。

据学者郑玄介绍,“家贫客耕东莱,学徒已携手数百千人”,与学生共存,共同生活。

《后汉书袁闳传》有“以耕学为业”之说,其中的“耕学”暗喻文人应该像耕者一样好学。

在《晋书隐逸传朱冲》中,他说:“喜欢学习,很穷,经常以耕艺为工作。

“朱买臣”“降薪读书”、“倪宽”“拿经锄头”,是世代相传的勉励学问的经典。

三国时诸葛亮“弓耕南阳,乱世性命,不求闻诸侯”。

西晋学者皇甫谌曰:“居贫自农,经入农,博百家之言于综书。”

徐苗“少家贫,昼执锄,夜咏”。

范隆:“隐迹不在州郡之命,昼勤耕田,夜咏书。”

范宣:“家贫节俭,自己耕养”。

东晋陶渊明“逃禄归耕”,辞官隐居过着耕读生活。 “虽然耕过也种过种子,但有时也会读我的书”。

南北朝时代的思想家颜之推,强调子女“了解稼穑之难”,认为“斯盖贵谷务本之道”。

夫之食为民之天,民之非食不生。

三天不成一粒,父子不能共存”。

他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只有通过农业劳动体验人生,才能成为好官、成为好家。

士大夫如果不懂农业,不参加农业劳动,就会“治官不能,营家不做”。

随着颜之推等耕读思想的流传,耕读教育对维护家业的意义众所周知,耕读传家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唐代有诗云:“儒翁九十余,古居此山……但有子孙,经手扛锄”,耕读的事例也不少。

到宋代,耕读教育逐渐走向鼎盛。

“耕读”两个字联合起来,作为专业语诞生了。

宋仁宗实行劝耕政策,耕读教育成为当时重要的教育理念。

苏轼曾经自称是一个识字的耕田夫。 陆游的诗中也有“颓废安静地在北方的窗户上点灯,识字的农民有僧”的话。

耕读通过科举,被认为不仅能改变命运,还能揭示人伦,纠正家风。

如《李氏长春园记》 :“人生天地间,有房可耕,有园池台西可日涉,贤人子孙朗诵诗读书,不失家声,亦有此至乐。

朱熹还十分重视耕作,在《劝农文》中指出:“大抵秋收后,到冬月,所有田地都要耕一茬,一茬,冻一茬……” 苏辙上写着:“那样的柴运水都经过了,要读那片废田。”

兄弟真卖力,乡邻不惯白白叫贤”的诗句,说明那房子有耕作的传统。

南宋人舒邦佐的传家训中有“后人,优必问诗礼,勤必苦耕读”,也有耕读传家之意。

原代理人郑玉写过《耕读堂记》,借故写下“耕田养父、读书修身”之志,强调人人都要尽耕田之力,有读书之力,人之厚道,风俗出于淳

明代诗人徐勃有诗云,“半席暮云推枕而眠,一犁春雨挟书而耕”,恰把“耕”与“读”联系起来。

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耕读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认为,士人羞于耕作,“只是称霸学科文艺而取士,竞争走向衰落,耻而非耻耳”。

他提倡“耕”与“读”相结合,无论是以农为士,都要耕读兼施。

耕则力耕,学力学,知“读而废耕,饥寒交迫,耕而废读,礼而毕”。

思想家颜元重视“习行”,要求学生学习农学知识,认为劳动“治心”、“修身”,“君子处甘世,衣不蔽体,甘劳苦劳,斯可有矣”。

理学家孙奇遇在《孝友堂家训》中提到“樊迟问百姓”时,对子孙提出了“无耕者,无佐读者”的观点,以期子孙以耕读传家。

耕读结合的教育不仅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基础,促进读书人自食其力,而且成为培养品格、磨炼心性的重要方式。

清末名臣曾国藩以耕作教育为治家之本,强调“耕作以读二字为本,乃长久之计”。

他说:“耕家,纯朴的可以拖五六代。 孝友之家,可继十多岁、八多岁……所以告诉诸弟儿女,希望那是耕读孝友之家,不是仕宦之家。”

曾国藩强调如下。 “我外甥半耕半读……捡柴火、收集粪便等,每一件事都要做; 田莳禾之类的事情,也总是在学。

这说明当时的“耕读传家”不仅把农耕劳动,还把生活起居和日常礼仪等纳入了教育内容。

《光明日报》 ( 2022年07月04日第14版( ) )。

资料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