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全国教育考试教材网
商品分类

运河浮沉:唐宋时期的漕运与古都洛阳兴衰

运河沉浮:唐宋时期的运河运输与古都洛阳的兴衰

演讲者:张显运演讲地点:洛阳市图书馆演讲时间:二二二年七月

张显运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经济史、河洛文化。

现为中国农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宋史学会会员、黄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理事、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宋代畜牧业研究》等3部,主办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7项

兴隆:隋唐之际运河洛阳段漕运

狭义上说,运河是人工挖掘的通航河道。

广义上,运河是连接地区和水域之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和其他运河相连。

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洪水、排水、供水等。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组织开挖人工运河——邗沟。 其目的是沟通南北,便利当时吴国争夺北上霸权。

世界闻名的运河有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

在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月18日,市民在河南洛阳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参观了修复后的隋唐时期新潭码头。

黄政伟摄/光明写真

隋大业期间,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开凿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当时已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隋唐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隋唐大运河的繁荣,使地处其中心的洛阳成为当时商贾云集的大都市,开启了洛阳城与运河之间的历史记载。

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具有重要的运河运输功能,堪称交通枢纽。 每年“郡国舟船辎轳万计”(唐杜宝( 《大业杂记》 )经运河到达洛阳。

唐陈子昂在《上军国机要事》一书中还说:“即日江南、淮南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酒杯逾百万杯。”

唐朝最后五代王莽在《唐会要》中也写道:“神都帑藏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地当六合中,人悦四方之会……长安府库与仓,庶事缺员,皆藉洛京转运价直。

每年几百万石的沟粮经江南运往洛阳,由洛阳运往长安、北京等地。

这一时期的洛阳城“天下舟船聚,常万余艘,填河道,商贾行货方便,车马堵塞,如西京崇仁坊”。

(元《河南志》 ) )。

洛阳城玄武门遗址张怡熙摄/光明照

万船竞渡、商贾云集、繁荣昌盛的运河运输,使洛阳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城市。

从西域运来的马、玉器、玻璃制品等商品,不断从洛阳流向东南腹地和东北边塞,甚至日本等地; 各地运来的丝织品、丝织品、茶叶等物资,由洛阳销往西域。

隋唐大运河对洛阳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当时东都洛阳的桥梁和枢纽地位,隋唐大运河也就没有了核心和灵魂,沟通南北的作用无从谈起。 如果没有大运河和洛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会大大减弱。

隋唐大运河不仅承载了当时洛阳的粮食,也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的大动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洛阳作为千年古都的地位。

式微:唐中后期运河洛阳段漕运

但到了唐中后期,随着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义,战火此起彼伏,隋唐大运河失去了往日“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显得冷清。

根据隋唐史家潘镛先生的研究,唐代大运河的漕运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唐朝高祖到唐朝中宗时代,每年漕运粮食一二十万石。 第二阶段为唐玄宗开元至天宝年间,岁漕粮二三百万石; 第三阶段是唐宪宗元以后,漕运日渐衰落,岁漕粮多则四十万石,少则十万石。

河南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展品。

新华社发

实际上,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的粮食漕运在玄宗开元年间日益式微。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任用裴耀卿进行漕运改革,裴耀卿将以前的“多年长期运输”改为分段运输。

他在淹水、武陟、荥泽地设河阴县,设河阴仓,清河县(今洛阳吉利区)设柏崖仓,黄河北岸三门东设集津仓,三门峡西设三门仓,陕州(河南三门峡)常平仓为太原仓,华州广通仓为永丰仓

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关中的沟粮达700万碗,关中的粮食供应好转。

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沟粮运往关中的困难,唐朝对东都洛阳的依赖大大减弱。

唐代后期,漕船不经洛阳,《资治通鉴》年有“江船达扬州,开封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的记载。

正因为如此,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后,唐王室很少能给洛阳带来好运,东都洛阳的漕运枢纽地位已是明日黄花。

进入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和后来藩镇的割据愈演愈烈,途经大运河的沟粮数量越来越少,相关史料记载颇多。

广德二年……岁转一百一十万石。

( 《新唐书》 )

(广德二年三月)自己每年向关中运送几十万石米。

( 《资治通鉴》 )

建中元年……岁入米数十万杯,济关中。

( 《唐会要》 )

(建中元年七月)自己每年都会搬运山谷,搬运一百万杯以上的酒杯。

( 《资治通鉴》 )

(元和)初,江淮米去渭桥的还有20万杯。

( 《新唐书》 )

(大中五年二月),沟米四十万杯,送魏仓者十有八四。

( 《旧唐书》 )

唐末运河沟粮经过刘宴改革,改变了过去安史之乱后沟运中衰落的现象,但长期以来大运河沟粮数量仍在减少。

特别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影响了江淮通往东都洛阳的运河运输路线。

比如唐德宗始建于中年,藩镇李正己、李宝臣、田承嗣、梁崇义等人雄踞山东、河南、江南、河北等地,阻断了江淮粮食运往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的通道,致使沟粮数量急剧减少。

筑汴州城之初,大历中李正己以淄博、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曹、濮、徐、冀之地,李宝臣恒、定、易、易、赵、深、冀、沧七州之地

朝廷增加城池,疏浚水塘,便有话直说,但一路走完城修甲,少不得宁日。

天悦初禀命,刘文喜殡除,群凶震惧。

另外,演奏计价器的人,没有给,两个人都回来抱怨。

首先,开封州在城市的小范围内不允许人,所以请扩大。

是的,筑城。

正、田悦移军边境防备,诏书将开封、宋、滑分为三节,移京西防秋兵九万二千人,欲镇关东。

( 《旧唐书》 )

唐朝后期中央与藩镇之间壁垒森严,形成了不可磨灭的颓势,尤其是江淮地区的藩镇更是严重阻碍了江南的粮食运河运输通道。

据《旧唐书张万福传》记载,李正己叛变后,进驻江淮,阻断朝廷运输运河的通道,朝廷最终依靠名将张万福之威,划船才通过漩口。

对于唐后期隋唐大运河划船减少或中断的情况,经济史家全汉升先生总结出六点理由。 一是唐末乱军抢劫了划船。 二是据淮口介绍,是占据运河沿岸要地的乱军,运河的运输中断了。 三是运河贪腐影响运河粮食运运四是咸通年造船质量下降、偷工减料,造成船损船废; 五、唐末农民起义造成南方农业严重破坏,粮食短缺,漕运中断; 六是唐末藩镇割据,运河无法实现沟通南北的功能。

窝下无蛋,作为隋唐大运河之一,洛阳段的运河运输也受到严重影响,一度中断。

正在进行保护工程的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 4月14日拍摄)。

新华社发

存续:五代时期运河洛阳段漕运

唐中后期至五代,洛阳所处的中原地区是当时各方混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战火蹂躏也最为严重。

诚如唐代宗时,刘晏说。 “东方皆凋零,百户无一存……从宜阳、熊耳中出来,到虎牢、成皋五百里,距看户一千余里,尺椽也没有……兽游鬼泣”( 《新唐书》 )。

曾经繁华一时的洛阳市就此满目疮痍。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迅速占领了包括东都洛阳在内的广大地区。

黄巢之后,“秦宗权,继孙儒之后残忍,只有坏垣。

全义初至,白骨遮蔽地,荆棘一望无际,居民不到百户,……四野无人耕。

“《资治通鉴》”此时的洛阳只剩下残垣断壁,人烟稀少。

五代时,张全义被任罗州刺史,“时罗城兵之乱之余,县邑荒,榛莽、白骨盖野,指外绝人。

在洛城里,我知道被烧毁了。

“《洛阳缙绅旧闻记》”五代洛阳成为后梁、后唐、后晋诸王朝的都城。

张全义经在洛阳经历了短短40多年,洛阳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再也难以重振昔日的盛况。

但由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以洛阳为政治中心的北方各政权仍然依靠江南运河的粮食,因此运河洛阳段的航运依然存在。

比如后梁朱温开平那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考虑到当时洛阳人口众多,粮食接不上来,就提议伐木造船。 “绍威在临淄、海岛罢兵时年复一年,积庾山积,资军民多,食益少。 太行樵夫下安阳淇门,斩船三百艘,大河提水入罗口,岁得百万水”

( 《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三司官上奏在洛河北岸开凿湾潭,供漕船牵引卸载漕粮。 “洛河从洛口运到北京,来往卸船,都是水运牙官,每人管四十石。

从洛岸到仓门有点远,牙官运行困难,最近例子很多都逃出来了。

现在,在沿河北岸,不能挖掘海湾,把船卸在仓门下。 那个工人想和诸军西边的人私通。

“这个请愿得到了唐明宗的赞同。

不久,明宗敕令带着圣卫指挥,命令朱洪实开辟河湾,供养国仓门。

( 《五代会要》 )这些材料都表明,五代时期洛阳的漕运还在继续通航,但很难再现盛唐时期的漕运辉煌。

恢复:北宋时期运河洛阳段漕运

北宋时期,运河洛阳漕运功能的恢复和加强,首先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重视。

公元960年,北宋成立,必开封。

建国之初,宋太祖有迁都洛阳的想法。

“生于洛阳,乐其风土,尝其迁都之意”。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开宝初年,“太祖皇帝西幸洛,命大内。 督功甚急,开漕河,自嘉猷坊东出,穿民田,通巻,入黄河,欲通舟檠之利,辇引军食洛下。

( 《洛阳缙绅旧闻记》 )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为了在西京洛阳举行南郊大礼,宋太祖动员五千人开凿了洛阳菜市桥至漕口的三十五里漕渠。 这不仅恢复了当时洛阳的漕渠建设,而且为宋神宗时期的导洛通汴工程奠定了基础。

《邵氏闻见前录》也有记载:“午桥西南二十里,分洛堰引雒水,正南十八里龙门堰引伊水……大石为棒,互接二水。

洛水由厚门入城,分诸园,复合入渠,由长厦门以东以北进入罗门,二水均入漕河。

当然,此时的洛阳漕运,在规模上与隋唐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宋太祖于开宝9年提议西迁洛阳,遭到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等人的反对。 其反对理由之一是“东京有决渠之沟,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杯,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与焉。

陛下住在这里,安全取用吗? 而宝库重兵,在大梁上,根本就牢牢固定,不可动摇。

如果突然迁都,大臣实际上没有见过那班航班。

(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东京开封运河运输便利,是百官、军队温饱的重要保障。 迁都洛阳后,立即面临运河运输不便的难题,文武百官和军粮供应都难以为继。

这也反映了北宋初年洛阳漕运的尴尬局面。

北宋初年修复洛阳运河,通航效果不理想。 再加上洛河水灾,洛阳运河经常堵塞。 为进一步保障汴河运河畅通,北宋神宗元丰全年实施了“汴罗通汴”工程,将洛水汇入汴河,增加汴河水量,保障汴河至江南粮食水运畅通。

西京河南府洛阳至偃师、巩义的老运河重新开通,运河口、罗门等水利设施恢复,修建长堤47里,疏浚运河水路52里,西京洛阳至京师开封的运河段重新通航。

但该罗通汴项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李珔《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罗口云经冬运行,其实水稀易冻。

又置凌兵士不顾,枉费钱粮,结果饥寒交迫,年年死伤惨重。

每次结冰时,都会翻岸决口,民田受灾。

流程浅,船轻,其害非一,公私不分。

现在打开黄河闸门,把水放流到清洛,即舟船方去了好几次,闸门水尽,船恢复了停滞。

由此可见,罗水很浅,对行船没有帮助。

由于洛河在冬天结冰,为了解决通航问题,需要雇佣很多人手来破冰。

而且冰冲击河岸,破坏农田,造成水患,同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在无法弥补损失的黄河汛期,开闸泄洪,船只通行比较顺畅,闸门关闭,洛河水浅,船只无法通行。

但考虑到导洛通汴工程在神宗熙丰变法的大背景下实施,李珔本人反对王安石变法,后世猜测他的相关记载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导洛通汴工程的弊端。

尽管实施受到限制,但此次工程仍然客观上对促进西京洛阳的运河运输交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仅运河被疏浚修理了,西京罗门也被修理了,更新了。 洛阳运河段在这一时期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昔日风采,出现了百舸争流、万船竞发的繁忙景象。

洛阳漕运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京洛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南北物质文化的交流。

而且,这个时期运河洛阳段兴盛,我们可以找到北宋文人文集的相关记载。

万潭汇嘉猷里,分洛疏伊尽北驰。

远引风通货,肇营胜迹在唐诗。

(文彦博) 《文潞公文集》 ) ) )。

古往今来无奈洛阳尘、兴属今谁亲……涛声有喜咸通汴,云影连秦。

)讲解之: 《景迂生集》 )

罗水沈天动,入隋渠下梁宋。

宋都堤上十二亭,一飞吓了一跳。

(秦观( 《淮海集》 ) )。

你爱洛阳官,弃我而淮上翁……此行君乐否,一千五百里。

没见过洛阳的山,所以先看了洛阳的水。

(徐积) 《节孝集》 ) )。

近年来,包括洛阳嘉仓在内的考古发掘,也为宋代这一时期运河洛阳段的通航状况提供了实物证据。

考古学家在包括嘉仓160号在内的仓库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一藏粮食。

挖掘时,窖内粮食粒清晰,有的呈棕色,有的呈黄色。

遗址出土的铭砖记载了粮食储藏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库的位置、接收粮食的官员的名字。

160号房间一直传承到宋代。

据专家推测,该仓库之所以能藏满粮食并保存至今,可能与北宋末年战乱下粮仓突然变样而被匆忙销毁有关。

罗通汴及后续调整后,运河洛阳段恢复。

而运河洛阳段的恢复,使这一时期的洛阳城重现了繁荣景象。

“神宗导洛通晓汴,主人却拦水,不让入城,罗人相当痛苦。

彦博因中使刘惟简至洛,故言之,简而听之。

诏书如始通行,遂为洛城之无限利。

”( 《宋史》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在《洛阳李氏园池诗记》年写道:“洛阳古帝都……其山川风气,清明盛丽,居之可乐。

平川广衍,东西数百里,嵩高少室,天坛王屋,冈峦名速,四顾可挹,伊、洛、瀍、澶,迳流平地。

所以,那山林之盛,泉水之清,阎王虽与公侯同在。

亩宫上青山,下听流水,奇花修竹,布列左右,而贵家巨室园则囿于亭观盛况,背对天下。

”《邵氏闻见录》记载:“元丰初开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诸园废园,花木枯死,故都城局势渐减。

四年间,文潟公不在家,以漕河故道隐塞,引伊洛水入城,入漕河,与偃师会合,通漕运,隶白波辇运司,诏为之。

自是,洛舟行河至京师,公私便之,洛城园园复盛。

总结

唐代至五代,大运河洛阳段战乱频繁,受藩镇割据等诸多因素影响,运河运输能力严重萎缩。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迁都洛阳,曾重修旧渠,迁都计划尚未完成,为神宗时期“导洛通汴”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尽管经历了一些恢复,大运河洛阳段仍难以恢复盛唐时期交通枢纽的中心地位。

究其原因,有诸多主客观因素,但唐末五代至宋不可否认洛阳地位的没落与开封崛起不争的事实。

唐朝后期,汴州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运河要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扼腕河朔,通淮湖运河。

“唐刘宽夫: 《汴州纠曹厅壁记》”洛阳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使开封一跃成为五代后梁、后晋、东汉、后周及北宋都城,取代了洛阳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

自此,大运河洛阳段不可避免地衰落。

到南宋统治时期,宋廷的政治经济重心转向东南,宋金以淮河为界处于分裂对峙时期,大运河不能将东南粮食运往北方,运河的功能无从谈起。

直到元朝,政治中心北移,开通海运,大运河被曲折取直,不再经由洛阳和开封。 洛阳段至此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京杭大运河日益兴盛。

从唐宋时期大运河洛阳的沉浮来看,几乎都与古都洛阳这一时期的命运相对应。

历经千年沧桑,隋唐大运河洛阳段不再风华,但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与千年古都洛阳一起,仍然是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我这一代学者来说,保护、继承、利用和研究大运河文化是理所当然的责任。

《光明日报》 ( 2022年08月27日第10版( ) )。

资料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