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指出教科书错误,值得鼓励吗
新学期开始了,一些小学生意识到教科书上有些错误。
上海五年级学生白先生发现数学书上的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数据有误。
无独有偶,12岁的学生小崔也发现上海教版的英语教材有错误。 “Bee”这个单词上面的照片不是蜜蜂,而是牛虻。
小学生家长向出版社报告情况后,出版社给予肯定回答,出版社需要经过专业验证确认教材图片确实存在问题,并上报教育部或送审,因此教材上的错误图片将在下次复印时被取代。
另外,出版社对同学的细心表示感谢和认可。
对待错误的最好态度是听了高兴。
发现“Bee”的配图是牛虻而不是蜜蜂,说明指出错误的崔先生不仅观察细致,而且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这些指出更加强调当今学生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是我国科学素养提高的体现。
科学素养是指认识和理解一定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科学推理的基本能力、理解包括科技内容在内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除了科学素养之外,还有或更好的科学精神,后者包括求实和不迷信权威。
对小学生来说,敢于指出教科书中的错误,说明科学精神已经种在幼小的心灵里。
只有更多的人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全社会创新活动投入高,重要产业国际技术竞争力强,投入产出绩效高,表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财富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就是说明万物的原理和事物的规律是什么,技术就是解决做什么、做什么的问题。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和发展,都是建立在科学探索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的。 所以诺奖总是重视科学,对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成果给予很大一部分奖励。
联系到这一点,也可以对小学生发现教科书错误有更深的认识。
这与崔先生发现配图中的蜜蜂不是蜜蜂而是牛虻相似。 美国小学生对昆虫的新发现也推动了生物学新理论——生态中万物依赖的关系。
两年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8岁的少年雨果迪恩( Hugo Deans )在自家后院树下的蚂蚁巢附近发现了一个小物体。 当时,他认为那些是植物的种子。
雨果和他父亲的团队参与了观察和研究,由此揭示了更复杂的生物共生关系——蚂蚁播种(蚂蚁播种)类型。
虫瘿通常含有肉质较浅的粉红色帽子,但蚁巢附近的虫瘿没有这些帽子,表明可能被蚂蚁吃掉了。
也就是说,黄蜂操作橡树产生虫瘿,然后再操作蚂蚁将虫瘿送回巢中。 在巢中,黄蜂幼虫可能会受到虫瘿天敌的保护,或获得其他利益。
这种多阶段的生物交流和生存揭示了生物相互利用和共生的规律,这一发现也发表在2022年6月15日的《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
孩子自然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生活和科学实践培养引导他们的兴趣,不仅能培养未来一代人的高科学素养,也为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来源:黑龙江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