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圆”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中的异同
【论文摘要】“圆”是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身势的主要形式特征,这其中不仅包括两者中看似“形”的圆,也包括“线”所塑造的圆的轨迹。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有“三圆”之说,其中包括“立圆”、“平圆”及“八字圆”
两者之间的“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相应地也有一些差异,不能说完全相同。 要区分两者在对“圆”的认知和欣赏上是完全相同的误解,更准确地认识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的身段。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戏曲身段圆异同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的分类,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古典舞创立于50年代初,正式命名,除戏曲舞蹈和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外,还吸取了历代舞蹈家从石刻陶俑、诗词歌赋、壁画卷案等诸多古代艺术资料中提取整理、加工创造的舞蹈形象,编成了西方芭蕾、现代舞等多种海外艺术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头来说,可以说是古代舞蹈的再表现。 我国许多传统优秀舞蹈没有传承就保留了下来。 一些舞蹈家从戏曲中提炼、挖掘并整理出来的舞蹈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戏曲“身段”到中国古典舞“身段”,再到当今中国古典舞“身韵”,其艺术独立性不过一字之差,而其中的艺术成为质的两者却是同根同源,各自闪耀着光芒,其间从这个字中,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探索自身运用的规律,找到舞蹈本体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规范,从而成为中国舞蹈美学中一轮璀璨的阳光。
中国的古典舞可以说来源于戏曲,被戏曲所吸收,被戏曲所借鉴,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表演艺术形式,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任何艺术形式都存在本质的艺术特征和成分构成,而中国古典舞和戏曲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圆”。
“日元”是中国古代流传的审美观,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典舞韵有“三圆”之说,包括“立圆”、“平圆”及“八字圆”。
戏曲的身体上写着:“大圆套小圆,线条落在圆形的圆上,动作要圆,气势都要圆。”
“圆”是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动作的主要形式特征,这其中不仅包括两者中看似“形”的圆,也包括“线”上的圆的轨迹,以“圆”的运行轨迹为中心,探索其线路中的动作构成和规格要领,探讨空间与
一、“圆”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与戏曲身边的相似性
(一)“圆”审美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动作都是在审美风格上以“圆”为审美标准,遵循“圆”的运行路线。 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圆特有的审美情趣,也有人认为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反映就是太极图。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在鉴赏过程中要求动作之间的连接也遵循“圆”,有“平圆、立圆、八字圆”三个“圆”,其运动路线呈圆、曲线或弧线; 戏曲的身体在欣赏过程中要求“起,是大圆套小圆,身体有圆”,而不是动作画圆。
“万变不离其圆”是中国古典舞身韵和戏曲姿态形态的主要特征,也是其动作的主要特征表现。
“圆”蕴含着我国民族艺术的节奏风格,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内涵,进行着源源不断的循环运动哲理。
例如,舞蹈中唐代的《三道曲》、戏曲中的《子午相》、《捻麻花》等,没有一个“圆”贯穿人体之美,“圆”的审美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学特征和艺术动律的表现,两者的审美支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典舞身韵上的“圆”,不仅形态完整,而且表现出理想境界。 戏曲身段中的圆与五法——手、眼、身、法、步紧密相连。 例如,做“山臂”的时候,双臂必须张开弧形的线。 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一条圆弧线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姿态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征的审美倾向。 它强调外部动作的表现形态,即四项中“形”相同,强调其舞姿形式、动作动态的“走圆”运动原则,强调遵循“圆”的运动轨迹,避免万一脱离“圆”的变幻规律,“圆”的变幻无常使用圆的轨迹,在圆的无间断的线的动作中将其表现出来,使动作之间变圆。 曲折而不息,以“画圈圈”为美,顺势而为,“画圈运动”——“画圈运动”就是以肩关节为轴心,手臂为圆的运动。
(二)“圆”在形态动作上的相似性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动作始终遵循“走圆”的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在中国古典舞中运用的特殊含义,也体现了“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核心价值。
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的身姿运用中,无论动作间的运动轨迹、舞台的静止姿势和调度等,都离不开三圆,即运动路线所在的圆(动作间的运动轨迹和舞台调度中的线路圆)。 动态形状的圆(动态动作或静止形状的求圆); 动作结构的圆(动作的结合结构要素为圆)。
中国古典舞身韵与戏曲身段圆在手势、步伐、相关技术技巧的运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动作,在制作“顺风旗”时,一只手臂用耳朵旁边的手掌向上稍微弯曲“握住”,另一只手臂平行地横向展开“山臂”,形成双向弯曲圆弧。 做“云之手”的时候要走平的圆。 其运动路线是不同方向圆的结合与发展,实际上是全身的“画圆”运动。 另一方面,做“风火车”的时候必须走立圆。 以肩关节为轴,以手臂为圆的运动画圆是指画立体的圆,不是平面的圆。
“圆阵步”、“摆步”、“花桠步”等几个主干步骤的运行也是在加上人体运动和重心的圆、弧和曲线中进行的。
在身体的运动中,上下、左右、前后的开闭,如小屁孩、翻身、虎跳、旋子、穿发、跑线等动作,并不是人体的圆形运动,而只是空间的位置、力度、速度、着力点不同,相应地,呈现出各种大小的圆形轨迹
二、“圆”是中国古典舞的韵与戏曲身体中的异性
(一)“日元”角色塑造中的异性
从戏曲“身段”到中国古典舞“身韵”,即从“演故事”到独立艺术形态和品格的功能转变。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与戏曲身体部分有着这样的借鉴关系,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在借鉴了戏曲身体部分中诸多动作动作的规律后,脱离了戏曲身体部分中“演故事”的特定功能,成为一门具有舞蹈本体性和肢体语言性的独立表演艺术
“圆”关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身部分叙事性地表达意义和动作,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往往不以圆为主要叙事手段,而是运用相应的动作、节奏强弱来塑造人物角色。 例如,中国古典舞作品《贵妃醉酒》中提取了生活中饮酒动作艺术的舞蹈化来表达贵妃的饮酒。
在戏曲的身体中,圆的不同运用可以表示特定环境的特定作用。 例如,戏曲《走法》运用自下而上气势汹汹的小圆与不同圆弧线之间的快节奏,形容人物轻装夜行或潜行疾行,头脑敏捷,动作灵活,武艺高强,身手不凡,避人耳目在戏曲《起霸》中,古代将士在出征前披上铠甲,为了充分展示武将的威风,烘托战斗的气氛,采用了由中而上气势磅礴的大圆和舞台弧线交织而成的圆轨迹。
戏曲中的圆圈可以讲故事,表现角色。
(二)“圆”情感表达上的异性
“圆”与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在戏曲身边的情感表达也有相应的分歧,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在人物情感的表达上并不局限于圆上,在舞台安排上,多采用时间和空间的多种组合来反映人物的情感世界。 例如,中国古典舞作品《胭脂扣》中的人物情感表达多采用前后左右的z型路线、舞台斜线及人物表情,而戏曲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多表现在圆中,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圆场”。 运用“圆场”展现舞台上不同弧线间的布局、节奏间的强弱和动作间的快慢构成多时间、多空间的戏曲效果,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情感。 例如,在戏曲作品《锁麟囊》的朱楼拾音场景中,薛湘灵表现出8型路线紧密的
结语
每一种传统民族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戏曲的身段将独特的艺术特征外化于身韵美之中。
“圆”源远流长,虚实有无,生死有天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磨灭的追求,两者的审美标准是圆。 因此,我们只有在与教育的过程中,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其相同与不同,避免认知上的误区。 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享受两者之间独特的艺术韵味,又可以在教学中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其韵味
中国古典舞身韵和戏曲身段各自独特的艺术韵味是其艺术灵魂,是中国文化绚烂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2]李炜,任芳《中国古典基本功教材教学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平《舞蹈形态学》北京舞蹈学院1998年版
[4]刘建《无声的言说》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备注:这是大学时代的论文2010年。